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飞哥谈影#青年摄影:该抢班夺权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6月8日参加了“全国青年摄影展青年论坛”,题目很恢弘,叫做“未来十年的青年摄影创作方向。那天真是不好意思,做了可能全场最耗时也最“飘忽”的发言。把口头的东西梳理成文字,和大家分享吧!

 

青年摄影的时代要求是抢班夺权

 

中国摄影要发展,青年人要“抢班夺权”,不是自然接替,而是跑步前进,这是中国摄影的现状决定的。

 

大家公认,中国是个摄影大国,但还不算是摄影强国。大国的意思是人口多,强国的意思是人才多,我们摄影的现状就是人口多、人才不多。若是人口少人才也少,也算正常;人口多人才还少,那就需要找找原因了……


这样的“摄影人口”,和“强国”不沾边(作者:一蒙)

 

为什么我们“大而不强”呢?这是历史原因。1839年摄影术“官宣”,1844年就进入了中国,看起来也不算晚。但是随后的一百年,欧美都有很长一段好日子,只有中国整整苦了一个世纪。考虑到摄影到现在的历史还不到200年,这100年积贫积弱造成的差距实在不容小觑。摄影艺术的营养来源有三:一是社会现实、二是文化传承、三是对影像自身规律的理解。前两者立足本土,第三点却是世界共通的。这一点上不必讳言,中国和摄影强国相比有显而易见的差距。大家可以想一想,画意摄影在欧洲兴起于18XX年,中国的南郎北张已经是1930年代了;美国的纪实摄影在1930年代达到高峰,中国有这个词就是1981年;我们现在还在把《美国人》当趋势,把戴安阿勃丝当前卫,其实《美国人》出了60年,戴安都死了40年了……在很多问题上 ,中国摄影扮演的还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作为追赶者,靠谁去追上这个差距?老先生们可以出谋划策,力气上不适合上一线了!飞哥这样的中年一代不够“整齐”,其中一部分人高等教育还不完整,即使上过大学的,因为20年前拙劣的外语和美育教,基础打得也不牢靠。今天沉重的生活工作压力,年复一年流逝的精力,都在把我们的“学术天花板”压下来。而今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系统教育,有人文精神,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相当一部分人有摄影之外的相关学科基础和好的外文文献能力,依靠互联网这个大杀器还有先锋视野和国际观点。他们和与他们同龄的,来自摄影强国的创作者、研究者,在能力上是最为接近的。所以,不要论资排辈、不要按部就班,就早早的让青年摄影人走上前台、在一线冲杀吧。


抢班夺权的方式是自由生长

 

讲一个和摄影无关的故事。

大汉王朝建立的时候,此前100年打了80年仗,国家凋敝到不成体统。高祖刘邦出门找四匹纯色的马拉车都找不到。但是仅仅几十年后,高祖儿子文帝统治后期,汉朝已经府库丰盈、民间富足。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汉朝为经济发展做了细密的规划,而是皇家实行的一项政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相反的例子也有,农民的儿子朱元璋,为每户农民制定了详细生产计划。包括每户农民必须种植棉麻各半亩,枣树、桑树、柿子树各200株。桑树可以织布、枣子和柿子可以代替粮食,朱皇帝这个计划不可谓不用心,对农民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奈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区域,有些地方就是桑树不长、有些地方就是柿子不生,包办代替的规划着实把个贫苦农民折腾的七荤八素

 

可见,皇帝明智的选择,是相信人民,相信人民当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只要给他们空间和权利,他们就会创造出如花般锦绣的财富与繁华。那今天的摄影界呢?是不是也应该选择相信青年人,相信青年人当中有无穷无尽的智慧,以及勇气?

 

这次青年展的征稿范围,按照国际上对“青年”的界定,是“18——40岁”,在年龄上完全就是两代人。加上有人科班有人自学,有人专业有人业余,要为他们做出整齐划一的“摄影生涯规划”完全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其实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青年展的获奖者里,我的老朋友薄高鹏,他自营的公众号“微言薄语”粉丝超过百万,摄影大咖做自媒体的也不少,飞哥没见谁能干的过他。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赵明,据说只有26岁的小朋友,在中缅边境缅方一侧长期“潜伏”,试图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那些他可能还无力承受的悲惨故事。把“业界专家”扔在这个鬼地方,谁能保证比他做的更好?现在国内国际很多摄影项目当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已经担纲主力,他们当中几乎没有谁的路是统一“规划”出来的,都是自己“闯”出来的。


薄高鹏作品《板城》(组照之一)


那就让他们去“闯”吧,给他们空间权利,相信他们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看上去七扭八歪,千万人合在一起,也就姹紫嫣红了吧?

 

那我们干啥呢

 

回到大汉,“无为而治”不是整天喝茶看报纸(当然汉初也没有这两样东西),萧何丞相和他的汉初文官集团干成了一件大事,他们制订了在中国法制史上好评如潮,被誉为“律令之宗”的《九章律》,规定了基本的权利义务和生产生活准则。有了这部法典,大汉的子民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清楚自己辛苦工作的利润如何分配——心无旁骛、变着花样弄钱就对了。

 

参考古人的智慧,今天协会也好、大机构也好、知名高校也好,其实要做的就有三件要紧事——保驾护航、建章立制、资源共享。

 

保驾护航很容易理解。论资排辈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青年摄影人资源缺名气小平台少,成长就分外艰难。他们需要的就是有人给项目、给舞台、给机会,让他们兑现自己的天赋。同时,青年人终归流于浮躁,提供一个大方向的目标指引,对偶发的失德失范稍加“敲打”,无疑也是“保驾护航”的另一种体现。总之,让年轻人心无旁骛、变着花样把片子弄好就对了。


《缅北戒毒所》多媒体作品(截图)    作者:赵明

 

建章立制也很容易理解。保驾护航要想做踏实,就必须建章立制。有个说法叫“先定规矩后办事”,当然这话也不尽然,有时候不办事就不知道规矩怎么定。但是事情办的顺了,就赶紧定下规矩,那是一点都没有错。项目、舞台、机会,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意义都不大;引导和“敲打”如果是凭着感觉偶一为之,也不算是真有帮助。有了制度保障能长期坚持,才能有更多收获。特别是有了制度保障就不至于人亡政息,更是实打实的道理。

 

我要重点说的,是资源共享,准确说是教育资源共享。现在青年摄影人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摄影的不干,干摄影的没学摄影专业的学生里,爱摄影的固然很多,可根本不爱的也不少。后一种人的来路有二,一是报考美术专业“服从分配”调剂过来的;二是在高考大省为了读本科艺考过来的(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在网上搜“十万艺考大军席卷山东”)。这样的孩子明明有训练有基础,可是心思不在摄影上,不少人一毕业把相机送给父母,另谋生路去了。


2017年2月5日,6500名考生在位于济南舜耕会展中心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考点参加艺考  作者高娜。2017年山东这样的考点就有4个,分别在济南、青岛、淄博和潍坊。


相反,一些真正热爱摄影的青年人,因为没有进入院校,反而缺少机会接受正规训练,只能凭着直觉进行创作。一些课堂上能轻松破解的难题,他们必须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去慢慢摸索。本次青年展获奖作者,来自辽宁的小学教师邵广红,坚持拍摄自己学校的孩子多年,对她的精神飞哥大为敬服(讲真,跪下给她擦鞋我都愿意),但飞哥同时觉得,如果我给她重新梳理一遍编辑和文案,呈现效果还能有不小的进步……


《我的孩子们》组照之一    作者:邵广红   片子其实很不错了,但是我老觉得我还能让她更进一步


学的不干、干的没学,这是一个“双败”的局面,两边都空耗了许多资源、精力和时间。各个高校掌握了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向真正热爱摄影的人群更倾斜一些,把手中的优质资源用的更“聪明”一些,对于中国摄影界则是善莫大焉。

 

最后(最后这段现场发言里没有,是今天后加的)有一句话必须要说,现在各种项目关注青年的越来越多了,但是像全国青年摄影展这种专门针对青年人,又不拘泥于“大学生”身份的展览,在全国貌似只有一个,太少了!青年展的作品确实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意义重大,对于很多青年摄影人而言,这也许是他们唯一一个专属的舞台。单凭这一点,对这个展览也“必须”一路支持到底吧?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飞哥的文章,下面这些也是不可错过的吧?

 #飞哥谈影#你拍的人物,为什么总是“辣眼睛”

#飞哥谈影#摄影想进步,先看懂春晚的落寞

#飞哥谈影#撕掉“标签”,俗题也有新滋味

#飞哥谈影#我是评委,这些照片我不怕

#飞哥谈影#母亲节,就把母亲拍成这样?

#飞哥谈影#图片被枪毙,都怨你自己—说说"烂图"七宗罪


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呦!那就长按下图二维码加个关注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