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杂文 | 锅气是个什么气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这是方寸之间的第八十一篇杂文!

请围观,请分享,谢!

路还长,让我们彼此陪伴,且行且珍惜!



吃锅刷肉暖暖心。



锅气这个词儿,百科里查不到,字典里也没有,却混迹于大大小小的美食杂志和电视节目里。

可锅气究竟是什么,大部分人可能会得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敷衍答案。        不久前一个厨艺高超之人说:厨师里也没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锅气。

他说所谓锅气,是指食材和锅体高温爆炒沾黏的瞬间,食材附着在锅体上引发的焦香。

要想获得足够的锅气,掌握合适的锅体温度同时,还不能无意识地高频翻动,特别是最后接近起锅的阶段。

要掌握在香和焦的临界的状态下,才起勺翻动。

也有人说起来很玄乎,认为“锅气”要炒过很多大菜、经常暴炒的锅子才会有,炒出来的菜也会特别香。

杨玉华曾在《锅气》一书中说道,今年已经90岁的父亲曾经告诉她,中菜的精髓都体现在锅气上。

除了锅气,还有一种气叫做市侩气,市侩气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如果外出旅行想吃某个地方的特色面食,除了吃面之外,可能更会希望能领略卖面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市井百态。

电影一步之遥里的武七以为包下来整条街,赶走不入厅堂的王婆,把一碗面包装得华丽非凡,就是招待外国妞的最高待遇。待到他带了厨子,把面送上飞机,外国妞终于忍不住批评他了:这面少了“锅气”。

什么是锅气?在这电影儿里,它是传统,是支撑一个城市风骨的那口气儿—外国妞说,我就是来吃这个的,你却以为它土。丢了自己的风骨,就算大上海十里洋场再亮眼,你再有钱,也没了自我。

对这说法,我深以为然。

就像市侩气是城市的灵魂,锅气则是食物的灵魂。

在这儿我仅谈谈我回忆中的有锅气的食物。

我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我,一日三餐常常都是在外面的餐馆对付,几乎很难吃上一顿家常菜。

我如今的妈妈在第一次来我家时,做了一大桌菜,番茄丸子汤,凉拌鸡翅膀,辣椒炒肉,空心菜等等。

可我却见我爸一直在吃那道其貌不扬的豆角,作为一个对豆角丝毫没有爱好的姑娘表示了不能理解,我爸说,你尝一口。

一口下去,豆角里豆子的香味开始在舌尖弥漫开来窜进鼻腔,配合着一咬就弹开的外皮上微微的咸辣味道,我意识到,这是我从小到大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角不炒肉。

后来,我死皮赖脸的缠着我妈,想学到这门儿手艺,然而尽管是一样的料,一样的放水,一样的食材,却怎么也炒不出那种味道。

想必这是少了“锅气”。

在我童年的时候,奶奶做的土豆炒肉成了我和堂姐每天的必争之食。温润绵滑的土豆配上鲜嫩入味的肉丝,两碗土豆炒肉常常连汤带水一起吃的干干净净,这也成了我们每逢佳节就胖三斤的理由。

一个月前,奶奶去世了,参与家里办完白事从老家回来那天,我偷偷带走了奶奶的围裙,在家试着做了一回,不是奶奶的味道,可眼泪却流了下来。

锅气,会让回忆从脑海刻进灵魂里。

四年前,我把那部香港老片饮食男女翻出来又看了一遍。

朱老爷子和老兄弟喝了酒,颤颤悠悠走在过道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忙活一辈子,就为了这个……想了气人,好滋味儿谁尝过了?”

看看片里的人,大女儿改头换面,抛弃幻想,勇敢的追求爱情;二女儿悟透情字,虽说找个在当今社会已然无罪,到底还是发现踏踏实实平淡是真;小女儿也用纯洁去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那时的我曾想过去武当山清修,可后来想想,如若婶婶端着一碗她做的热腾腾的蒸排骨来看我,我必然随她下山。

也是, 既然逃不开这诱人的俗世烟火气,不如好好珍惜这凡尘俗世中的那些迷人的灵魂。


——(完)——


作者,禾童。湖北姑娘,名字的意思是田野里的小孩儿。



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杂文,影像,故事。闪转腾挪,多姿绰约。

我们不盲目追求数量,但我们誓死捍卫质量。

好看,够味,略走心。算是小小梦想!

朋友,阅后劳请分享!

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