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交大的“绿洲文化”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说起“交大文化”,交大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交大有哪些文化呢?在一部分人的口中,交大与“文化沙漠”是划起等号的。


而如今一本来自于交大国学社的《南洋集》横空出世...


南洋集的前世今生


第一本南洋集诞生在2015年,为庆祝交大120周年校庆而生。最早的南洋集只是国学社的一个初步尝试,仅仅刊印了50册,但在机缘巧合下被校团委老师发现,得到大力支持,现在的南洋集一年4期,每期500册。



仿古印制,细节精巧。每本南洋集都需要经过创稿、印刷、分页、整理、装订五个工序方能成书。一纸一字都是交大人的真心实意。


“这里面选取的都是交大人的诗词赋文,除了国学社中社员自己的创作,还有很多来自同去网的征稿,大家参与还是很踊跃的。”社长李鸿博一脸郑重的说。


南洋集节选:

中秋回文诗以道吾心

李鸿博

凉雨道心彷,彷心道雨凉。

江明映孤人,人孤映明江。


水调歌头

陈坚

夏日多风雨,久不见蓝天。

石城乡野深处,村舍两三间。

内有书香萦绕,才俊漫谈今古,信手著章

时出惊人语,一笑封高贤。


情抒罢,词填就,望群山。

纵声长问,当代几个得悠闲?

但看烟消云散,墨撒晴空万里,落笔蕴千年。

历尽百余事,此刻最怡然。


 

国学青年与竹马


有些人热爱国学是因为家学渊源,近朱者赤;而有些人则是兴趣使然,天赋如此。国学社社长李鸿博就属于后者。


“初中正是《百家讲坛》大热的时候,专家大师的风趣到位讲解让我愿意接触国学,就这样我从初一一直看到了初三。后来高一的时候看《孔雀东南飞》被其中的动人描述吸引,也正是这时才真正爱上国学,并沉浸其中。就这样,从各类词集到王国维《人间词话》,对国学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


传统文化于他而言,更像是一个精神导师,增长阅历、提高涵养、改变了生活态度,说话的感觉都会不一样,整个人都像升华了一般。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固步自封。


我们再怎么弘扬传统文化,都不会不影响新事物的崛起。毕竟,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即使历经磨难也依旧坚挺,一次次凤凰涅槃,一次次浴火重生,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这些都是传统文化。


社员是社长的直系学弟,从初中一直到现在的交大国学社,两个人相识相知,李鸿博笑称是自己的“竹马”。在李鸿博初三的时候学弟送给了他一首诗以作勉励,然后开始互相回诗的漫漫长征,两人有来有往,好不自在。李鸿博还开玩笑说因为学弟找不到女朋友。

 


图为李鸿博接受益友sjtu记者采访


国学社团是13年由一群爱汉服、爱古风、爱品茗的交大人成立的。几年来,国学社一直在交大众多风格各异的社团组织中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除了上学期有诗词创作鉴赏班、读书会、讲诗经的活动,最为广大交大人所熟知的便是水灯节的猜灯谜活动了。


而这学期国学社正和人文学院一起策划的“上海高校国学挑战赛”也正在筹备中。除此之外,李鸿博还会集中精力来办读书会,希望能借此减少与理想中社团的差距,也使传统文化渗透进交大。


李鸿博抬了抬眼镜说道:“我理想中的国学社,是办一个活动参与度比较高,办一个讲座大家有空都会来,部门内部也团结友爱。我理想中的社团是有自己的信条,自己的节奏,不浮躁不功利的社团。”


说到这里,李鸿博表示些许无奈,我们交大还任重道远。


在交大社团组织几乎年年换届、年年换社长的情况下,社团氛围与导向也会一直波动游移。毕竟,社团导向和社长密不可分。很多情况下,换了社长之后一些部长也都跟着走了,社团也就七零八落了。





文化沙漠


有人说,交大的社团文化是一片文化沙漠,而国学社是为数不多的几处绿洲之一,我们应该集中发展一些像这样的文化类的社团。


李鸿博却这样表示:“我觉得不需要特意集中发展某些社团,拔苗助长反倒不美。而很多交大同学到大三大四会考虑一些自己的事情而退掉社团,确实会影响整个社团的发展,但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

 

国学社将在《南洋集》系列的基础上,继续做出更多的尝试,国学社也将不再孤军奋战。国学深入校园的征程,交大人依然在前行。


或许文化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选择的权利全在于学生自己。


又或许...


你的文化气质,来自于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撰稿 |  徐圆融 顾思越

责任编辑 | 费钱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