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李秋明: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逻辑起点和情境创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唐山市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展示活动

交流材料选

我们高效课堂的展示活动将在2016年10月24日,地点是遵化市第二中学(西校区本部,华庚道1号),特别提请其他各县区的老师们注意,如果使用汽车导航系统,务必注意地址,学校正门图景如下:


这里编选的是与会老师发给我的对本次展示会主题的思考,我提供给各位,供大家参考,我相信论文的提交者也非常希望引起有价值的互动。

今天是第1篇,作者是遵化的李秋明老师。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逻辑起点和情境创设

李秋明

遵化市党峪镇中学


【摘要】高效课堂的课改模式下我们如何如何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本文从历史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如何构建历史教学情境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性的思考,希望大家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历史教学  逻辑起点  教学情境


近年来关于高效课堂的话题持续升温,那么何为高效呢?我想高效的前提应该是先有效的,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我认为根源于两点,一是历史教学的逻辑起点,二是基于起点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明确了这两点才能顺势而为完成有效地历史教学,或者说才算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历史教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

(一)明晰什么是逻辑和逻辑起点

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既有明确的教学需要,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清楚这节课要教什么和怎样教,为什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整个教学过程聚合于一个集中的点。所以说找到起点是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从此出发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思维的推导,完成教学的设计。

(二)历史教学逻辑起点的确定

我们只有明确了什么是逻辑起点,才能够很准确的制定出教学的逻辑思维,顺藤摸瓜似的行进到思维的终点,达到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确立历史教学的逻辑起点呢?就历史教学来说,就是在历史课程的共性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个性特点之间寻找它们的契合点。比如教学《洋务运动》,就应该在历史教学的共性要求和这课的主要特点之间寻找契合点。从历史课程的特征看,又必须着眼于德育教育的意义和方式两个方面。只着眼于意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教学的起点肯定是不行的,只着眼于完成历史教学知识目标,历史试题或者材料的分析方法讲述也是不行的,两者的和谐统一是比较理想的逻辑起点。一旦实现了这个统一,就是课程本质特征的自然体现。而就这课的个性特征看,只是泛泛地以讲述教学知识点为教学目标。逻辑起点就不够集中和明确,相对而言就不如以教学知识点讲解为依托,通过知识点的讲解,借助于材料和试题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之外的分析方法,更容易体现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人文和工具的统一这样的追求。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前面我们明确了教学的思维逻辑起点,也知道如何确立历史教学的逻辑起点了,下面我们就谈一下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  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1、让学生把重难点消化吸收,情境教学必不可少。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比如讲述《洋务运动》一课时,我运用海关十年的史料记录展示洋务运动企业的发展,从阅读体会中让学生更好的感知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同时,也并未能让中国富强起来。这就有力的解决了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个问题。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情境教学功不可没。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再现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德育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同样我在《洋务运动》这一课的讲述中,应用了我国2015年的海军征兵宣传片,通过新旧对比让学生感知中国力量,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

3、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是最佳的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办法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通过历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即达成教学目标。那么怎么去创设教学情境呢?

1、应用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这里所说的材料应该是书本之外的素材或史料,因为学生往往具有视觉疲劳性,对于手中的已有的东西往往在思维上具有麻木性,而书本之外的往往会形成权威意识,更加具有信任性,会更加乐于思考。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恰当地运用“史料”不仅能够点燃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和兴趣,引领学生去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更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史由证来”、“论由史出”的科学史观。比如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播放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死亡战车》,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感来理解战争的残酷性,进而明白今天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2、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背景知识与新知的关系不如旧知与新知的关系那么密切、直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但背景知识同样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停靠点。没有必要的背景知识,阅读思考往往是无法进行的,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水平就越高。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可以效仿一下现在《远方文学》的授课方式。

3、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多种多样,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问题是思考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推动力,是形成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起点。对此我们一要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二要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的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达到我们所期盼的内化知识,践行方法的目的。比如在讲述《洋务运动》时在放映完海军宣传片时我提问了如下问题:(1)通过视频大家发现了我军装备了什么新的武器装备?(2)它的装备有什么作用?表明了什么?(3)我国清代甲午海战中的三只海军装备是什么样的?海战的结果你有什么感触?(4)新旧对比说明了什么呢?这一系列递进式问题,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历史的现象中感知爱国情怀,同时学会问题的思考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思维顺序。


参考文献:

[1]陶丽红.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之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0

[2]何成刚.夏辉辉,,彭禹等.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3]陈振华.如何设计好教学目标[J].基础教育课程2006 年6 月


葛明的学半随札

历史·教育·生活

微信号:Half-of-learning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