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邮件和短信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对书信这一联络方式感到陌生。当我们试图给师长写信或是正式场合的书信往来,不免感到棘手。甚至不少人会闹出笑话。更不用说传统书信背后的那一套交际礼仪与文雅措辞了。在古代,书信又被称为尺牍,因为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用一尺左右的木简作为书写材料。书信虽是人们私下的书面交往形式,注重实用性。然而,在饱读诗书的古代文人手中,却是与诗歌,与赋等文体毫无二致,并且可流传千古,为世人所传诵的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睿智与文才。中国是礼仪之邦,书信里有一套敬称体系和自谦用语。我们不能简单视之为封建糟粕。学习古代书信,乃至近代的旧体书信。对于提升文笔、建设礼仪和谐社会都有重要作用。本期小编挑选了一些介绍旧体书信的书籍给大家。一起来重温旧时文雅。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雅俗共赏。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本书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书后附有称谓、套语,读者可参照使用。《苏黄尺牍选》初版时间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和后来的《曾国藩家书选》有些不同,不从道德、育人等角度编选,完全是纯文学的角度,针对当时周作人等推崇晚明小品,指出晚明都学宋人,学他们还不如抬出他们的老祖宗,于是编这本《苏黄尺牍选》。明确是从小品文角度来选的。选那些信手写来,绝无矫揉造作之情,却真气弥漫、语妙天下的苏黄间的书信,这部选本,标举小品文的某种美,有较强烈的文学史意味。注也简单明晰,锦上添花。曾几何时,云淡风轻,写信寄信是我们美丽的约定;曾几何时,月朗星稀,收信读信是我们浪漫的守候。现在,书信渐行渐远,只留下苍茫的影子让我们怀念。拿起这本《锦书云中来——尺牍小品赏读》吧,在某一个夏日午后,或某一个落雪的冬夜,坐下来,静静地读,重温那些书信相伴的美丽与温暖。历来尺牍多佳构,尤其是精短的尺牍小品,抒发性灵,闲话人生,极富趣味性、可读性,可从中得到滋润与启迪。本书精选历代尺牍小品,分为心怀坦荡、读书雅趣、情之所钟、心在山水等七大类。在那些贴近心灵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见出古人的快乐与忧患、智慧和痛苦,读之有味,思之有得,既可消闲,又兼益智。 期待能从古人尺牍中,发现一些思想的闪光,感受一些美丽与温暖。本书精选历代有较高鉴赏价值的书信一百余篇,分为友书、家书、情书三个部分。每篇书信均有详细的注释,注释时不用学究式的引经据典的方法,但又尽可能地探源溯流。编者为每篇书信精心撰写了鉴赏文字,鉴赏时经常变换视角,改变思路,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同时《名家书信鉴赏辞典》在原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核实修正了书信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基本历史事实,参考了*新的行政区划变动,使之更具时代特点。本书介绍了新旧不同文体的书信写作格式,分庆贺、请托、家书等各种体裁。方便查阅与学习。
《尺牍新钞》为明清之际周亮工所辑。辑录了明末清初二百三十多人的近千首尺牍,汇编成十二卷,为那一时期文人的一部尺牍总集。《明清小品 尺牍新钞》虽因周亮工的封建正统思想和保守思想所致,辑录了一些诸如抨击当时进步文学家等思想落后的尺牍;但他锐意把书编辑得既博且新,从而也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使之成为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清朝有三本著名的尺牍。一本是《小仓山房尺牍》,一本是《雪鸿轩尺牍》,还有一本就是《秋水轩尺牍》。《小仓山房尺牍》作者是当时名重天下的诗坛盟主、性灵主将袁子才。《雪鸿轩尺牍》、《秋水轩尺牍》的作者分别是龚未斋和许葭村,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文人,终身在衙门从事师爷的贱业。两人诗酒酬唱,经常保持着书信联系。请先添加微信号ztwsyh(中图网书友会),然后可被邀请加入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