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微课笔记 | 用思想去拍摄 风光大片养成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风光摄影极其需要内涵和积累,不同人生阶段会对风光摄影产生不同的理解。

刘丹,中国国家地理网专栏摄影师、佳能官方摄影师。出生于80年代,经历了太多本不该经历的,另类和个性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他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作了一个属于80年代人的不一样的感官世界。






这是第一点,很重要,也很深刻。

 

摄影从西方传入中国,我们的前辈做着各种努力,希望我们的摄影和西方的不同,能够有自己的东西,就如西方的芭蕾、油画相对于我们的民族风、中国画。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我个人认为西方风光摄影更擅长利用广角来描述宏大的场景,展现恢弘的画面,西方摄影师很懂得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来构架空间感。

 

中国的很多摄影前辈喜欢用长焦镜头来描述画面,比如,华山的一棵松;衡山的一条蜿蜒的小径;黄山山峦间的一只雄鹰......这种小中见大,以点击面的的手法,取的是形意境,更多地从中国国画中吸取的灵感;而西方摄影经常使用超广角镜头来拍摄风光,这有时并不适用于拍摄中国的壮丽河山。

 

可能有朋友要问,西式手法好还是中式手法好?我觉得应该讨论的点不是谁好谁不好,而是学习风光摄影过程中应该懂得,什么样的场景应该运用西式观念,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中式思想——这才是风光摄影的敲门砖。


△我放弃广角,用长焦抓取了这张照片:在金色的晨曦中,所有僧人居住的小房子众星捧月把经堂紧紧围绕起来,侧面暗喻了藏传在当地社会的地位和影响。我的理解基本是,以点击面,以小看大,要表现的是形意境。



△广角的色达全景。我觉得这类照片不属于哪一个人,而属于网络,谁到了色达都会拍这么一张。

这点比上一点更重要,我可以自信地说:明白了这点,你就学会了风光摄影。主次的搭配关系,对于一张照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让太过于漂亮的、最出彩的事物做主体,他们的光芒会遮住画面上其他的所有事物,从而使人淡忘了画面所要表达的意义。



△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旅行拍摄的布达拉宫。朋友们看到这张照片后的评价是:这个农家乐好有气势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把布达拉宫拍成了农家乐呢?因为没有把主次关系正确分配。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光比,不可忽略的是观念和意识的问题。当时拍摄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朝霞太漂亮了,所以我把霞光曝光正常了,希望朝霞成为画面的主体。但我忽略了风光摄影很重要的一点:地标性。全世界的朝霞晚霞星空银河基本都一样,漂亮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之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风光摄影的地标性,非常重要。



△海边拍摄的闪电。



△看,东方明珠,“厨房三件套”是多么漂亮并富有魅力!但我在画面中只给了它们很小的面积,大面积留给了前面这些默默无名的小街道。东方明珠,“厨房三件套”,只是我这张画面的陪体。


△亚青的莲花生像。这张还是属于网络,因为这个平视机位是拿着手机的旅行者可以捕捉到的机位。


△这张我运用了超广角,选择了草原上的几个牛屎堆作前景。当然,前景不是十分出彩,一点遗憾,但这样的一个画面,因为前景的介入,使画面产生了变化。有了变化,才独一无二,这样的照片才是属于个人的。


△接触风光摄影初期,我认为一张好的风光片就是四平八稳,暗部无死黑,高光无溢出。这确实是风光摄影需要练就的基本功。我慢慢发现,四平八稳的照片不是一张好照片。无瑕疵的完美未必是真正的完美,没有特点,便缺乏生命力,没有激情,便无人向往。



△我开始尝试过曝,跟圈中一位前辈学来的。人为制造过曝的点,略微损失一定的细节,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这招不错。再后来,我希望自己与自然相融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员,总想战胜大自然,却很少反思自身的渺小和可笑。


我决定尝试这样一个系列:


△我想去更大更宽广的世界。我想发现更多的美丽。我还希望大家能珍惜爱护这些美景。


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一张照片:张掖平山湖大峡谷。当时和央视在那里录节目。获得景区管理部门的许可,在工作人员都离开之后,我尝试攀爬这个地方。


回到架三脚架的地方,看着快要落下去的太阳,太阳对我说,Go!Go!Go!我又尝试去爬......


△连续两次尝试都失败了......最后,我想了个办法,肚子紧贴在石头上,像毛毛虫一样一点一点的往上蹭,蹭啊蹭,终于上去了!我留下了得之不易的瞬间。


>>近期热文<


人文摄影

摄影后期


>>热门路线<<


美国重庆坝上

丽水川西苏格兰


△点击文字查看相关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