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摄影理论:“神”与“势” 浅论摄影构图中的前景作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任何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技术与艺术的成功结合,对摄影而言,所谓技术,主要是指拍摄过程中能正确选择相机、镜头,调节光圈、焦距,操作中平衡、及时、敏捷等,以达到摄影作品影像清晰、光亮恰当,颜色自然的目的;而艺术则是指所选择的题材用极动人的形式来表现的,画面的构图、光线的运用富有创造性,拍摄照片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非语言地表达出一定的意义、知识、信息和美学理念,这其中,理想的构图是最富有艺术的创造。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摄影艺术中首先讲求的就是构图,所谓“近景拍神,远景拍势” 。如果摄影者想取近景构图,那么,就通过近景来反映神态的东西。比如人物的眼神、人与人之间喜怒哀乐感情的传递及,如几片枯叶前的一枝小绿芽往往就赋予作品一种传神的效果,使人们一看就会产生一种共鸣,因此,在拍近景景物时必需具备“神态”。否则,就不算一张成功之作。远景主要用于拍摄风景。“势”并非指气势。凡是构图完整,简洁的远景摄影都可以称为有势。一位摄影家曾说过:“我拍到的都是必需的,去掉的都是多余的”。一张很理想的远景作品,被不适当的景物干扰了视线,那它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成功的,就更谈不上气势了。我们经常遇到的就是拍风景照时,常常会留出很大一块惨白色的天空。一下子就把观者的注意力给转移了。而想拍的景物再优美,也不可能有“势”了 ——天空把景压倒了!

在处理“神”与“势” 中,前景的作用不可小看。所谓前景,是指处于主体与镜头之间,比主体更接近镜头的人或物。前景更靠近相机位置,其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在的四周边缘,前景通常运用的物体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
在许多拍摄的作品中都会出现背景、前景,前景与背景都属陪体。就对于加强画面主体的表现来说,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如虚化前景,通过以虚托实可以突出表现它体;夸张前景,使之充满画面周围而形成封闭式构图,具有犹如集中目光观看主体的明显效果;裁切前景,凭借画面边框的局限,对靠近镜头而显得较大的陪体适当删削,使其形体不完整,以反衬形体完整的主体……单就前景而言,主要有以下独特功效:

1、交代环境,渲染气氛
使用带有时间性、地域性、季节性等特征的景物作为前景,可以起到一定的标注作用,增加画面含有的信息,提高相片的情趣性。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用春天的挑花、迎春花作前景既交待季节性,又使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眼前,亲临其境。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竹、红棉,具有南方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对主题常常是有力的烘托。

2、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结构画面对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呈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视觉的效果画面就好象有了纵深轴线,使人感觉不再是平面的了。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树、山等。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可以把前景安排在画面边缘、两侧或四周,帮助说明主体,展现空间、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前景成像大、色调深,使画面能产生纵深感。是早晨、晚霞或是阴天,前景色调则较深,但是如果有阳光,且前景的物体色浅,那么又形成背景7深色而前景又显得浅色,这种情况多数是逆光照片。前景往往是注目,所以前景之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是风光照片成败所在,对于前景要特别注意。有些风光照片在放大时还加上前景,加强风光照片之表现力。

拍摄雨景.雾景等朦胧的景色.往往缺乏纵深感,即使拍摄远山近水、深宅大院,在画面上的远近纵深也可能不明显,如果结合近景,那怕仅仅是一块山石、一丛小草、一支树枝,就可反衬出画面其它景物的远。
具有装饰美感——如表现春耕场景,在画面一角摄入一枝甚至一树桃花;拍摄静悄悄的湖光山色,摄入几枝芦苇作为前景;或者透过喷水池美妙的水柱拍摄城市建筑……,类似这种利用前景,虽属于点缀性质,但也如锦上添花,往往可以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

3、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的时候,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是加强突出画面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为了一个数据》和《新炊间黄梁》)。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展示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景象,前景是两只新的铝制水桶,上面摆着等着要下锅的鱼块、肉类、蔬菜、白米等,由于它们处在画面的前面,呈像大而鲜明,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印象,加强了对内容的概括力,增加了画观视觉感。如拍摄荷花,以岸边树叶和右侧绽放的荷花为前景,不仅可营造出荷花花苞处于雾霭中的“仙境”氛围,而且能突出如诗如梦般的花苞在荷花衬托下含苞怒放的煞喜美景

4、增加含义,突出主题

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形成令人深思的主题。如下图这张照片(玉山国家公园),就是利用了下山的台阶扶手栏杆作前景,这个前景起了“导入线”的作用,带领读者把目光移到远处。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前景,云海和霞光的画面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了。

5、诱导观众,激起共鸣
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地位感,如用门、窗、建筑物等鲜明特征的景物做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很有利的。给观众以地位感,在其它艺术文学创作中都是很重视的,要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象李白的诗句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诗中第一句很重要,先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床前看明月,所以后面引发出来的思故乡的情感才自然、真实。而摄影艺术会做到这一点,就常常借助于前景来达到。

6、装饰画面,增加美感
利用排列有规律的物体作为前景,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使画面构成更为丰富更具美感。
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一样增加了美感,显得画面生动活泼,跳跃(如《宝钢圆舞曲》)、《新的高度》),将人物镶嵌在中间,十分优美、优雅、自如。

7、均衡画面,弥补不足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画面需要一定的空白,这可以是白、灰、黑单一色调背景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