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腔调和态度,国产电影里何曾见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很有趣的一种观影体验,很特别,无法去把它归结到某个类型里面。电影充满了一种“腔调”,并且这种“腔调”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我们不缺高票房的电影,但,《罗曼蒂克消亡史》带来的观影体验和制作态度很少见到。电影上映之后,出现了很多的解读,也算是对于创作者的一种安慰。电影是集体的艺术,好的电影创作像是爵士乐,整个剧组彼此之间都在互相创作、互相影响,《罗曼蒂克消亡史》也是这样。


《罗曼蒂克消亡史》终极预告


关于《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影像造诣,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已经有目共睹,所以我们和该片的摄影指导:杜杰老师,聊了聊如何拍摄《罗曼蒂克消亡史》,这篇文章共分为6各部分,分别是:


1, 怎么确定影像风格,确定什么影响风格。
2, 在拍摄现场的工作方式。
3, 这部电影如何打光。
4, 多种拍摄方式下,怎么融合电影风格。
5, 后期调色上的抉择
6, 对电影中三场戏的拍摄拉片解读

杜杰,摄影指导,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摄影系毕业。主要摄影作品:《疯狂的石头》《无人区》《西风烈》《太极》《厨子戏子痞子》《边境风云》《唐人街探案》《罗曼蒂克消亡史》等。 


《罗曼蒂克消亡史》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战争之下,繁华落尽。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陆先生(葛优饰)答应不甘寂寞的交际花小六(章子怡饰)演电影的女主角,但是小六和男主角勾搭上被要求离开上海,陆先生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饰)在途中把小六带回家囚禁成为。管家王妈(闫妮饰)把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饰)引荐给了陆先生做贴身侍卫。


淞沪战役前夕,日本人计划把陆先生杀死,身为间谍的渡部同意杀死陆先生,陆先生的家人全部被杀。陆先生委托老五(钟欣潼饰)和车夫,杀掉投靠日本人的的帮派二哥。,陆先生找到被囚禁的小六,与她一起前往吕宋岛。,当面杀死了渡部的大儿子,小六同时举枪击毙渡部。1949年,陆先生独自一人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摄影师杜杰和导演程耳在工作现场


影视工业网:谈谈《罗曼蒂克消亡史》确定的影像风格是什么?

杜杰:我跟程耳合作《边境风云》之后就成为了朋友,彼此之间的喜好都非常相近,这是这部电影合作的基础。至于这部电影想要呈现一种什么影像效果,都是在准备以及拍摄过程中慢慢摸索然后慢慢生长出来的。


我们想要一种很有品质的“朴素”效果,朴素不是指需要拍摄的很简单或者粗糙,也不是要拍纯漂亮的东西,而是有一定的品质和味道,我们认为这样的影像风格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民国的气质。对于有品质的”朴素“的效果的技术指标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干净的影像,很好的锐度以及厚重不张扬的色彩层次感。


基于这个诉求,我们做了器材的测试,我们在在中影基地附近找到了一个已经搭建好的民国景,对器材做了一些测试。我们测试了索尼F65搭配阿莱MP镜头和ALEXA XT搭配MA镜头。测试完之后,综合来说MA很符合我们的期待。MA的解析度非常好,没有很明显的呼吸感和畸变,这些特质正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想要那种被修饰的效果(比如,边缘的柔滑,光晕、变形镜头特有的畸变),但MA变形宽银幕镜头特有的景深效果,是我们想要的。尤其是使用广角拍摄室内的时候,把光孔全部打开,它表现出的前后景虚实感特别好。它在拍摄室外的时候,因为背景的距离,背景会虚的比较厉害,所以我们把光孔都收的很小(大约是T16),来平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关于镜头焦段的选择,我们也尽量回避比较有修饰效果的长焦段的镜头,因为我们不想要很像MV的那种影调,我们尽量回避任何刻意的渲染。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在拍摄人物上,在拍摄最初阶段我们没有找到一种很明确的原则,是随着拍摄慢慢找到的。我们希望影像呈现出的人物,有一种仪式感或者说是端庄感。居中构图的方式最符合我们的需要,另外演员直接面对摄影机去表演,是我们希望的呈现给观众的距离感。仿佛你就坐在他们对面凝视你。而当人物关系是敌对时,虽然也是居中,但他们是面向一侧来说话的(比如和日本人的谈判等)。我们用的另一种比较多的构图方式是演员五五平分的侧面拍摄镜头。它呈现出一种平等的关系和客观的视点,我们尽量不去拍摄正反打,构图上两个人五五平分让观众看到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尊重。


另外,针对每个人物的拍摄角度也都有差别,我们拍摄大部分演员的角度都是偏仰,在人的胸部或者腰部的角度去拍人,比较少平角和俯角。这种感受也使得人物有一种仪式感。当然也有出现俯或者倾斜角度的时候(比如赵先生和小六的偷情)。关于演员画面调度的角度也有处理,举例来说:拍摄葛优的镜头,我们很少有背后拍摄的镜头,大多都是正对镜头,在全景的构图里面,也是比较居中的位置。而在拍摄浅野忠信的时候,拍了很多背,对他的拍摄角度也会比较多,会有很详细的特写等等。这也从刻画人物角度做的一些处理。

关于摄影机的运动,我们不要没有道理和炫技的摄影机的运动。比如说不要摄影机需要围绕某个人物旋转等等。而是要一种很朴素的运动,基本都是直轨的推或者横向的平移。


影视工业网:确定了这些原则之后,在拍摄现场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杜杰:在寻找电影的拍摄方向时,我和导演也是一直在相互的碰撞,我们也很享受这种状态,彼此之间会相互找一些图片以及色彩的参考给对方交流。在我们确定了基本风格之后,这部电影大部分并没有去画分镜头,而是去现场寻找最有刺激的创作点,所以拍摄现场会有变化。


比如陆家人死后的那个俯拍镜头,最初没有这种拍法,之前想过的剪辑逻辑是:餐馆开枪,然后另一帮人闯到陆家开枪,采用一种对剪的方式。但后来感觉这种呈现出的感觉不太对。比如去拍摄群众演员去表演要死的状态,可能呈现不了我们想象的那种残酷、冷血,或者是那种暴力的美感。当陆先生回家以后,应该如何拍摄也是比较纠结。去拍他的表情?再拍他看到的东西?或者拍一个正面,再拍一个背面或者正侧?我们觉这种拍摄呈现不出我们想要的腔调。后来的方案灵感来自于美术组搭的景,陆先生家客厅的景有非常高的墙(不是为了这个俯拍设计的)我们当时想也许可以有一个俯拍的镜头,陆先生回家里以后,从尸体中间走过去,一直上楼,见到了他最重要的亲人儿子和妹妹。


摄影师杜杰和导演程耳在工作现场


《罗曼蒂克消亡史》百分之八九十的拍摄只用了一个机位,我们认为这种工作方式,会让拍摄变的更为纯粹。我自己掌机,摄影师坐在摄影机前而不是在监视器前的那种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在拍摄的时候,这一段的情绪、状态,对我来说是唯一的。另外,单机拍摄也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把光处理的足够讲究,足够有气质。同时我认为这种工作方式对于演员来说,也是一种尊重。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焦点都在他哪里,双机拍摄能增加拍摄效率和素材量,但少了专注感。采用这种工作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部电影的剪辑是导演程耳。他很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最后的影片需要呈现出什么状态,那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精力集中在要拍摄的镜头上面,而不用像其他的电影那样,同样的机位要去拍摄很多的角度。


影视工业网:布光呢?电影是如何布光的?


因为我们想要呈现一种很有质感的“朴素”效果,所以布光上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整部电影不要没有道理的光,要有柔光的单向光源。房间有窗户,那就要通过窗户打光,没有窗户的地方,也不会为了让演员脸要亮一些,去把暗区打亮,而是去利用这种光影的变化。比如车夫(杜淳饰)和王妈(闫妮饰)两人进到陆家的那场戏,演员一会进入光区,一会进入暗区,通过演员的调度去呈现这种明暗的变化,以及背景光的变化。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这种打光的方式是在测试的时候确定的,也算是我们的美学的追求。另外幸运的是我请到了徐欧老师,他是特别特别好的一个灯光师,我们一起拍摄的《太极》和《边境风云》,《无人区》拍摄之前也曾给过我很好的建议,他给过我很多的帮助。这次拍摄的时候也是,和他合作对我的精力有很大的解放,因为大部分的场景的光他都提前做好了。现场我们只是微调一下而已。所以跟这样的灯光师合作,也是能让我们把这个事儿做得更大胆一点,做得更好一点的原因。

影视工业网:电影里用到了很多拍摄方式,怎么让多种拍摄方式呈现一种拍摄风格?


我们确定了影像的基本方向和风格,但是如果这个电影都是这样拍的话会很无趣。所以在拍某些戏的时候,也需要有一个华彩的段落,摄影也会选择一些不一样的基调的拍法。这势必会面临不同镜头融合的问题。这个分寸需要把握。比如说俯拍芦苇荡的车,如果采用像好莱坞拍片的方式,飞机越过芦苇荡,划过一片湖面,慢慢拉高,然后看到一个车在夜色中行进。这样拍很漂亮,但不是我们想要腔调和朴素的感觉。我们想要的是车在芦苇荡里有一种飘摇的感受,只是需要传达出来这种感受。


摄影师杜杰和导演程耳在工作现场


不同方式拍摄的镜头的融合和剪辑的关系也很大,我们的电影的面貌不太像其他电影的镜头的语言逻辑,比如说其他电影会拍摄正反打的关系镜头、不跳轴、还有拍摄全景之后,再拍摄近景,再拍摄特写,等等。因为我们没有采用这种拍摄方式,所以需要我知道导演如何去剪辑片子。其实平时我和导演也经常会去聊如何剪,以及呈现一种什么效果。因为有了这种沟通,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也可以更为大胆。比如上面说到的那个俯拍镜头、比如最后日本兵的特写镜头,在通常电影里面,是不能采用这种方式的。包括车夫和王妈第一次进大院的时候,我们去拍一种很有浪漫、命运感的感受。因为有了剪辑的逻辑,我们就可以采用这种拍摄方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把风格感比较强的镜头融合在一起。


这很像是爵士乐,大家聚在一起去弹奏,一个弹钢琴,一个吹萨克斯,最初一个人可能演奏的是一个调子或一种情绪,然后另一个人再根据那个调子或情绪,去调整自己的变化,对方再做出相应的变化。慢慢的他呈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果。比方我们在拍航拍埋葬周先生的时候,忽然就会觉得需要拍摄一个从空中降落到坟墓中的镜头,去表现一种宿命感,有这种即兴的东西在里面,通过这种变化,慢慢出来这种结果。而电影作为艺术来说最迷人的地方也在于此,整个剧组包括导演、演员、美术、摄影、录音等等共同的创作。有时拍摄一部电影想要去模仿谁的话,其实很难模仿到电影骨子里的气质。而《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因为导演有这种气质,而我们也能产生这种反应,所以才出现这种风格。 


影视工业网:在电影调色上做了什么?

后期调色其实也是做一种选择,找一个分寸。像做了一个家具,最后要上色。调色上还是要遵循最早的那个方向,做一个很朴素,但有品质的东西。后期调色的选择上,跟前期拍摄也有很大关系。用数字摄影机拍摄以后,我的工作方式有所改变,我不怎么用测光表,而是更多的相信监视器。我会把监视器调到有一个基本的准确以后,按照监视器去打光,做效果。比如说加一些颜色,调整一个反差或亮度,都是根据监视器去调整,这样在现场的时候就和最后成片的效果差别就不会特别大,所以在后期调色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找回监视器里看到的味道。


后期调色我们是在PO朝霆制作的,张亘也是非常棒的调色师。他知道我们的诉求以后,我们一起也做了些测试,一直在修正那个度,找到一个分寸感,怎么去贴近监视器看到的感受。我们也会处理一些颜色,比如说拍浅野忠信在埋人的时候,背后是蓝天白云,我们认为这个电影不应该出现这种蓝天白云的效果(只有一个镜头出现了蓝天白云效果),它应该是没有色彩倾向的白或灰,然后周围环境色都是正常的,这样观众就会产生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然后在海南拍摄菲律宾的场景,我们想要和上海做出一种反差,所以颜色上有一点点夸张。这个颜色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海南拍菲律宾第一天的时候拍到的一个镜头,那个镜头的感受很接近我们想要的感受,所以拍摄的时候和后期调色上都是按照这个镜头的方向去做。当然我们也用DI修改一些认为不要理想的一些镜头,但相对来说这都是DI的一种常规处理。但整体的感觉,都是要呈现一种朴素感。

三场戏的拍摄讲解

影视工业网:电影开场的茶馆对谈的戏,让人印象很深刻,麻烦杜老师讲解下,这场戏是如何拍摄的?


站在摄影师的角度来说,景给我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在选这个场景的时候,我们看了很多地方,车墩(上海)、上海市区、还有一些天津旧的建筑。车墩和天津的老建筑给我们的感受不对,这些景因为常年接待剧组所以质感有点太像“景”了,上海市区又有很多现代元素的干扰,我们就没有去选这些景。而是去搭景。后来我们找到了庆王府,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是不开放给剧组拍摄的。当我们进去之后给我们的气息和感觉是对的、非常好的,进去之后就能联想到当时人生活的状态和习惯。有了这个之后,我们要做的是一种选择,如何去设计这个场景,比如杜先生应该坐在哪里?其他人应该怎么去坐,去做场面的调度。他如果是主位的话,那妹夫和北方客可能就要在两边陪着,其他的马仔就站在外边。当然这场戏也有其他的场景混合在一起,比如说楼梯是另一个地方,街道是棚搭的,北方客女人又是另一个地方,整个场景是拼成这样一个状况。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在布光上,也是在追寻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去保留住真实的状态。光从外面进来,妹夫站在有光的区域里,他是处在事件之外的人,不关心事件的进展可以随时离开。然后陆先生在半明半暗的一个区域里,坐在主位,右侧有光进来。北方客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脸是暗的感觉。我们为了平衡反差,补了一点点光。然后马仔站在最外面,观众有时候不一定要看到这个人。然后我们增加了一个屏风,这样里外就互相不能看到,表明他们在谈一个比较私密的事情。刚开始,大家都彼此尊重,希望能解决事情,但北方客总拿妻子、母亲的名义保证,事情就变得没有诚意,所以陆先生换了位置,这里也用了一个更加仰角的方式拍他。这也是现场决定的一些事情,怎么通过演员的调度让叙事更有趣,表现出我们对事情的态度。
影视工业网:送小六离开上海去苏州那场夜戏,也非常让人深刻,拍摄这段时是如何想设置的?


在我们要拍摄的时代,上海周边有很多河和堤,但是我们拍摄是在北京周边,很难找到这样的拍摄地。后来我们选择在拍摄《分手大师》时找到的一个景,但这个景是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比如说不能破坏环境,路很窄。因为这些限制让车的调度和布光的难度增加很多。然后我们根据这些已有的限制,结合这个景的地图,做了比较明确的分镜头、灯位图以及调度图,详细的做出调度、布光方案。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影视工业网:印象比较深的是,是因为兵车的灯光照亮了黑夜中的这几个人,这些灯光真的是车灯吗?

杜杰:不是,如果真的采用车灯,光不容易控制的准确。这个灯光效果我们是用了四五个P64,人像斯坦尼康一样移动准确的去模仿车灯的速度以及轨迹,来达到最终想要的效果。 



《罗曼蒂克消亡史》宣传视频截图


影视工业网:电影中,有一组拍摄日本特写的镜头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但是那组镜头在叙事上没有感觉到什么作用,但是它呈现的效果让人记忆深刻,所以拍摄这组镜头的想法是什么?


杜杰:拍摄菲律宾战后的场景,,有个摄影记者拍摄的一个照片非常打动我们,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凝视它,他呈现的人的状态非常符合我们的价值观。


拍摄菲律宾战后场景,收集的战败图片


我们希望观众看完这个电影以后也有这种凝视的感受,但是想呈现是非常难的。我们找到的演员大多都是学生,刚开始他们对拍戏很有激情,直到快天黑的时候,他们晒了一天了,人已经很疲倦,对拍摄也没那么好奇了,这时候我们感觉这些人物的状态和呈现的感觉是对的,然后我们用抓拍和偷拍的方式拍摄了这组镜头。


这种创作的感觉是我跟导演比较嗨的地方,我们原想以这组镜头作为片子的结尾,一帮战败的日本兵,有一个人看着镜头。这个镜头和其他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的化学反应,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趣味和观影的体验。并且这种感受无法形容,它是一种很暧昧的情绪,我们认为这种感受或者情绪是电影的魅力。这种“暧昧”只有电影可以呈现出来,无法用文字表达。


合作:18810654934(可加微信)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