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新手学习摄影,这些构图你应该了解!拍夜景的“三要三不要”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任何一张照片都是由若干构图元素组成的,其中包括点、线、形、色彩、明暗等。

这些元素在照片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或是主体,或是陪体,或是前景,或是背景,我们通过角度、位置、焦距等的变化,来协调并完成这些元素的组织过程,这就是构图。


了解构图的元素,我们就需要把这些构图元素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秩序化,即构图的基本原则,其中主要包括对比、疏密、韵律与节奏、留白与视觉延伸等。


正如前面所述“构图有法而无定法”,对于构图的原则也是如此,之所以把这些原则罗列出来,一方面提供对摄影构图的借鉴与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破与挑战。


说得有点多,下面咱就说说构图的几个基本原则。


1、对比


对比是摄影构图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或称基本原则。

明暗、色彩、质感、形状、体积等对比,是形成一张照片的基础。

运用对比,可以增强主体的表现力,凸显主体对于陪体的特征要素,如在蓝色背景上的一朵红花,属于色彩对比的范畴;

而大门上的一对金属铺首,则凸显质感与形状的双重对比作用,诸如此类,不易而足,可以说对比在摄影构图中无处不在。

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是摄影构图中常用的形式之一。


总的来讲,大小对比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存在两个以上的被摄体,且其在体积、高度、宽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大小差异,如成人与儿童、篮球与乒乓球等。

二、是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特别是使用广角镜头时,这种透视会更加明显,如一组排列整齐、大小一致的陶器,在镜头中就会出现明显的大小对比效果。


大小对比可以提升照片的视觉张力,有效的突出主体的气势,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摄影构图中并非只能“大的”才是照片的主体,有时“大的”被摄体只是“小的”被摄体的陪衬体,这一点也要特别留意。


明暗对比与画面反差


由于物体表面的自身颜色、光线强弱等的不同,会产生明显的明暗反差,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反差,营造出明暗对比的画面效果。

由于光线的存在,物体的受光面就会比阴暗面亮,这样就会产生二维图像的三维空间感,这对于刻画人物、静物等的立体效果非常有帮助。

在风光摄影中,合理的利用明暗对比,形成暗中有明,明中有暗、明暗相间等的效果,会使面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


抓住形状对比的趣味性


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点、线、面结合而成,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形状。

形状对比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形状元素之间的相关联和矛盾,使其在同一幅画面中表现出和谐统一。

形状对比有其特殊的趣味性,有时是采用同一质地的不同形状进行对比,而有时又采用不同质地的趋同形状进行对比。

质感对比

质感,一般指某物品的表面材质带给人的直观感觉。

在摄影上,质感是决定照片风格和内涵的重要因素,摄影师通过光线的明暗、高低等造型手段,使被摄体的质感得以提升或刻意掩盖其质感。

例如,我们既可以使用较硬的光线突出一条铁链的冰冷粗糙质感,也可以摄用较软的光线掩盖模特面部的一些瑕疵等,通过不同质感的表现,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如平滑和粗糙的对比、如平滑和粗糙的对比、柔软和刚硬的对比、透明和不透明的对比等。

动静对比

动静对比就是指摄影构图构图中的各构图元素分别表现为静态和动态,动中带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的一种构图方式。“动”的程度往往影响到画面的氛围,如飞驰的汽车可以表现公路的繁忙,流动的溪水去表现得柔和婉约。

前景在对比中的作用

前景是指在被摄主体之前,最接近于镜头的景物。

前景在整张照片的对比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前景的加入,不仅可以增加照片的层次感,丰富画面的内容,而且有效的增加画面的元素之间的距离感,使照片的二维架构尽可能地还原为现实景物的三维构架。

同时,前景的加入还可以平衡画面的主体,期待均衡画面的作用,如拍摄连绵的山峦,一枝枯木就能有效地均衡画面的重心,使天空不会过于单调。

背景在对比中的作用

背景是指在被摄主体之后,远离镜头的景物,很多人不太重视背景的选择,其实一个好的背景可以有效突出主体,对主体起到正面的烘托作用;

而一个选择不当的背景,往往消弱被摄主体的表现力。因此合理地选择背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被摄主体完全投射在背景上,换句话说,背景充当了画布的作用,此时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主体,一般我们会使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虚实程度、不同的质感、不同的明暗程度等对主体进行烘托;

另一种情况是背景与主体分离或交错,如远山、云雾等,此时的背景往往更注重环境的交代、层次感和空间感的提升。


2、疏密


疏密是摄影构图的重要手段之一。

摄影构图的诸多组成元素,要恰到好处地安排在同一个画面中,就要讲究疏密有致。

元素安排得当有序,就有表现出摄影构图应有的美感;

如果元素安排得不合理,如过于程式化或随意化,则会出现重复、堆砌、杂乱、无序等现象,导致画面缺乏应有的美感。

因此,在摄影构图的布局阶段,我们就要把所有构图元素做一个合理有序的疏密规划。

散点构图的疏密变化

对于散点式构图,我们在上一章主要针对各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阐述,

除此之外,散点式构图各点之间的数米变化也是摄影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

散点式构图的各点之间具有比较明显的重复性,因此,我们就要利用散点的特性进行构图,通过疏密变化来改善这种重复性元素所带来的呆板、沉闷、过于程式化的现象。

疏可走马,密不阻风

“疏可走马,密不阻风”,虽然是中国画的画理名言,但是对于摄影构图来讲,也极具借鉴价值

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

在摄影构图中,如果过于强调“疏”则经常会陷入松松垮垮的误区,为了追求“疏”,而不顾画面的完整性,导致画面松弛,视觉效果中心过于分散,毫无凝聚力。

因此,在构图时,要注意“疏”而不松,一定要保证画面视觉中心的关联性,即使是散点构图也要充分发掘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或者是形状的统一,或者是走向的一致,亦或是内容的协调。

密不阻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和“疏”正好相反,过分都强调“密”,则会使摄影构图显得呆板、阻滞,影响画面主题的表达。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存在于“密”中的不同点,或者说是发现某种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合理构图,充分体现画面的美感。

虚实

除了疏密,虚实也是摄影构图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

在这点上,摄影与绘画异曲同工,国画大师潘天寿在画理中讲:“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

选择性聚焦

我们都知道要想实现虚实对比强烈的效果,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获得较浅的景深,这就是需要相应调整光圈、焦距和物距。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大,景深越大,物距越小,景深越小。

我们既可以对背景进行虚化,有效的突出主体,使主体与背景产生足够的空间感,也可以对前景进行虚化,有效地引导观者的视线,从虚化的前景自然转向清晰的主体。

以动为虚以静为实

动静对比其实前边已经讲过了,实际上动和静也是获得虚实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

虚实与空间透视衰减

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会沉及水汽,光线在通过空气时,便会产生衰减,所以我们看到的摄影往往近处比较实,而远处比较虚,这就是所谓的空间透视衰弱。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在构图时有意纳入较“实”的前景和较“虚”的远景,增加画面层次感。

3、留白在画面中的有何意义

在画面经营中,留白具有重要的意义。

留白有助于突出主体,在被摄主体周围留白,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共同规律之一,主体突出了,主题才能够得以体现。

留白与取舍

留不留白,留多少白,是在摄影构图中必须要考虑的。

在摄影中,这种取舍的实现方式很多,我们既可以改变视角和焦距,把需要舍弃的内容框到画面之外,也可以使用虚化的方式把无法通过改变视角和焦距的内容尽可能得虚化,也算是一种舍弃,只要虚化到对主体产生的影响越小越好。

对于留白的多少,主要根据作者需要的画面效果而定,一般情况下,要尽量避免实体与留白的面积对等,这样会使画面显得过于呆板。当需要表达空灵、通透、深远的意境时,则需要留白面积较大,给观者足够的遐想空间。

抓住留白的机会

在摄影构图时,要注意抓住留白的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要寻找或等待能够造成留白的各种景观,当时高山水远之境,运用留白的方式尽可得之。

凡雾之朦胧、水之缥缈、水之缥缈、雪之纯净、天之悠远都可增加留白的可能性,在摄影构图中要注意扎住这种留白的机会。


和自然环境不同,城市的夜景往往比白天更有魅力,深受摄友们的欢迎。但夜景这玩意好看不好拍,拍摄时很容易出问题。

今天将为您分享一些对拍夜景有帮助的小技巧,并指出一些容易导致失误的小禁忌,统称为“三要三不要”。

了解这几条常识或许无法保证“必出好片”,但至少能让你拍出的夜景,不至于太烂~

我们先从“三要”说起吧。


1. “三要”

要用 M 档

城市夜间的光源不均匀,同时还富于变化,相机的测光系统表示压力山大。依据测光结果进行的曝光自然也很容易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当然应该使用手动模式,依据环境自行调整光圈与快门。第一张拍不好?没事,调整光圈快门,直到拍好为止。

这样既能得到符合拍摄需求的照片,又能练习对曝光的判断和对光圈快门的运用——此时不练,更待何时!


要上脚架

夜间的环境光严重不足,需要提高进光量。拍风光,光圈不能太大;降噪点,ISO 不能太高,所以只能从延长曝光时间着手。

延长曝光时间的直接后果就是手震。当曝光时间达到1秒时,手震根本无法避免。为了拍出清晰的图像,最好带上三脚架,或者独脚架。

如果条件所限,没有脚架,也应当尽量在周围寻找可利用的平面,如桌椅、栏杆等,双手均匀用力握住相机,尽量使机身保持平稳。


要用 RAW 

城市夜间的环境光非常复杂,照射区域、光线强度、光线颜色都不断变化,曝光和白平衡很可能出现问题,后期处理环节几乎不可避免。


与 JPEG 格式不同,RAW 格式保留的是未经压缩处理的原始数据,保留了更多细节信息,给予后期处理更大空间。

以上内容是夜景拍摄的“三要”,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夜景拍摄的“三不要”吧。


2. 三不要

不要依赖自动对焦

在低光环境下,相机的自动对焦工作困难,可能会出现“拉风箱”现象——镜头不断前后移动而无法完成对焦。

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使用手动对焦(MF 档),转动对焦环,把对焦点锁定在主体上。

要注意,“不要依赖”自动对焦,并不是说自动对焦就不能用。

自动对焦是依据对比度进行计算的,如果你的主体比环境亮得多,对焦明暗分界线处,还是可以完成自动对焦的。

主体明显比周围环境亮,可以自动对焦


不要开闪灯

如果你设置的闪光灯模式是“开启”或“自动”,在低光环境下,相机会把闪光灯打开。相信我,拍夜景的时候,这不是好事。

要知道,你的相机装的是闪光灯,而不是探照灯!既然不是探照灯,就别指望它能照亮远处的景物啦~

事实上,闪光灯不仅不会对远处的景物有什么照明作用,反而会把背景压暗,稍微离主体远一点的地方就变成一片漆黑:

闪光灯只能照亮近处景物,稍远处便是一片漆黑

即使拍摄主体距离较近能被照亮,闪光灯的白光往往与周围灯光的色温有较大差异,主体会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显得极不自然。

闪光灯也不是绝对不能用,拍夜景人像的时候还是可以用用的。当背景符合以下三种情况时,你可以用闪光灯:

1.背景很近,在闪光灯“射程”内,能被闪光灯照亮;

连人带背景一起照亮

2.背景比较亮,你只需要考虑给人脸补光,不用考虑背景会不会太暗;

“导演!给我脸补补光啊!”

第三,根本不需要照亮背景,比如说,你本来就像弄个全黑的背景,或者是把背景全部虚化弄成散景。

反正都是散景,亮不亮有啥关系

除了这几种情况以外,拍夜景还是尽量少用闪光灯吧~


不要开防抖

有的相机或镜头上会有个 VR 档,也就是防抖功能。“既然是防抖功能,那一直把它打开好了,反正防抖啥时候都需要。”

这样做就错啦!防抖功能的设计用途是,帮助手持时使用更低的快门速度,达到延长曝光时间的效果。

记住,这是手持的时候才用得上的!


而在拍摄夜景时一般都要上脚架,防抖功能不仅不能使画面更稳定清晰,反而会产生两种负面效果:

1. 防抖功能会影响脚架拍摄照片的清晰度。

开防抖后,哪怕是上了脚架,相机内部的防抖系统仍然一直保持工作状态,并产生一定程度的震动,最终反映到照片上。

上脚架开防抖,画质明显变差

2. 耗电。开着防抖,多了个一直运作的额外系统,耗电量当然会增加。

当然,随着防抖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述两个问题都在得到改进:稳定状态下,开防抖对画质影响减小;防抖耗电减少。

但这也只能说是“改进”,而做不到“完全消除”,大家用三脚架的时候还是要记得把防抖关掉啊!

内容综合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