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1927年11月27日 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成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神州大地蟠东方,沈沈数千载,典乐复职宏国光!,与民游艺声堂堂……”这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学院的院歌。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的陶尔斐斯路(今南昌路)56号,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宣告成立。这所学校就是由教育学家蔡元培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院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音乐专业教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国立音乐院开院纪念照


  1927年,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动荡不安。北洋政府以“音乐有伤风化,无关社会人心”为由,下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有的音乐系科。当时,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担任教务主任的萧友梅决定南下上海,继续发展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音乐学家汪朴和指挥家韩中杰讲述了萧友梅选择在上海发展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原因:

【汪朴:选择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有工部局的乐队,好多音乐家,这样找老师比较方便。韩中杰:只能在上海,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当时是所谓的“东方巴黎”这样一个城市,那里集中了大量的人才。

  萧友梅于1927年夏天抵达上海,,在商业发达、音乐家众多的上海设立音乐学院。当年的10月26日,以“院长蔡元培、筹备员萧友梅”署名的“国立音乐院招生”广告在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等多家报纸刊登。11月27日,国立音乐院正式成立。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学典礼合影

  两年之后,由于多种原因,国立音乐院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兼教务主任。国立音专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逐步完善学制和课程设置,聘请周淑安、吴伯超、黄自、拉扎诺夫、查哈罗夫、苏石林等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等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国立音专第一届毕业生、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回忆了国立音专的师资以及萧友梅三顾茅庐聘请名师的情况:



  办学之初,经费拮据一直困扰学校,维持正常教学不易,经过多年奔波筹措,市京路新校舍(现民京路918号)于1935年9月底正式竣工。1937年8月8日,,国立音专的主楼和女生宿舍均遭空袭,学校被迫停课、搬迁。解放后,上海音乐学院迁至汾阳路办学。

  1934年,享誉欧洲的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国立音专的三年级学生贺绿汀以其创作的《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新中国成立以后,贺绿汀以教育家的身份回到母校担任院长。他率先开设民歌课程,并将民间音乐课作为全校各系科的必修课,力改老“音专”与民族音乐教育脱节的偏颇。一时间,全校学民歌的气氛极其浓厚,不少学生纷纷自发成立民歌学习小组。贺绿汀还从全国各地请来民间艺人现身说法,倡导学生下乡采风,为音乐创作带来了许多鲜活的素材。以下是贺绿汀关于学习民间音乐的讲话录音:

【贺绿汀:我们现在音乐学校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民间。学习民间,不但是民族音乐系的要学,我看每一个系都要学,包括理论的、作曲的、声乐的、器乐的都应该学。世界上大家都公认的,音乐越有民族特点,才越为全世界人民所欢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贺绿汀根据“音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的战略构想,逐步建立了大、中、小学“一条龙”的教学体制,先后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正式定名。1957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系开设少数民族班,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就是上音民族班的第一批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努力,上音民族班为我国培养了、阿旺、莫尔吉夫等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家。



才旦卓玛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1979年,受中国文化部部长的邀请,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来华演出和教学。,该片获得了1981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访华期间,斯特恩特意参观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片中的王健、许忠等不少学生日后都成为了享誉世界乐坛的音乐家。

 

  “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这是自1927年建校以来,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一直秉承的创办宗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音乐教育迎来了更大的发展与繁荣。

 

以上内容由上海音像资料馆、上海故事广播、东广新闻台联合制作。

策划主编:叶汀,本期撰稿编辑:舒凤

监制:杨海生、毛坚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