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如果你将来是一名伟大的导演,那么你现在就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为什么要拍短片?


去释放你的心灵,记录下你生命的瞬间;让你一战成名,可以像毕赣一样进入诺加诺影展见识更多厉害的人,像应亮一样去组织重庆独立影展,拍短片就是进入拍长片的最佳捷径,让制片人最快速的发掘你的才华,迅速的进入电影行业。


  那么,我们直接谈谈拍摄吧!



首先,我们要理解180°轴线。简洁的说,就是两点连一线,我们为了方便进行组接视线的镜头,我们一般选择在180°轴线的一侧进行拍摄,摆放多少摄影机都无所谓,放在轴线的一侧吧。否则就是越轴,组接起来会有些奇怪。当然王家卫《一代宗师》和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很任性的越轴拍摄对话。


 

其次,拍摄一个人的时候,三角形机位图。90°直角(L机位图)或者180°。




我们经常听说剪辑中一句话叫:1+1≥2。这个剪辑的前提拍摄的一组镜头中,具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镜头,这样才可以组接镜头,由此镜头的组接才会产生含义。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当我们拍摄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拍他的正面/侧面/背面,至少拍摄其中两个镜头。


2个镜头:人的背面+人的侧面。(两台摄影机的位置正好组成90°直角)。


示例:



2个镜头:人的背面+人的正面。(两台摄影机的位置正好组成一条180°轴线。即:“两点连一线”)


示例:



我们看看《拯救大兵瑞恩》这个技法的运用:



第二个原则:同轴拍摄原则。

总所周知,景别就是取景的区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摄影机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景远近程度而构成不同的景别,用不同的景别组接,首先是一种观影心理的需要,同时也源于剪辑的需要。



所谓的同轴原则,也就是两台摄影机在一条直线上,一台摄影机距离被摄物体较远,一台摄影机距离被拍摄物体较近。这样才可以拍摄不同景别,自由切换。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路上在远处看到你的朋友,在人群中隔着很远就打招呼。当对方回应后,他的眼睛立马就会进一步锁定你,此时他的视线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你的身上。


  

第三个原则:拍摄定场镜头。也就是,拍摄这个场景,让我们知道故事的发生地点或者背景,渲染气氛,引导主要人物的出现。


第一类,人物和景色融为一体。



《愤怒的公牛》:他曾经的年轻气盛,终究在岁月中消逝了。当那段著名的《乡村骑士》响起的时候,我相信忠实的影迷一定会返回来重新听这段音乐。而你去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者《教父3》的时候,又会体会到不一样的伤感。



朴赞郁的《母亲》:母亲一个人在得知真相后孤独而幽怨的舞蹈。她对儿子的爱让她万劫不复,无法赎罪,这段舞蹈沉默而荒凉。


第二类,拍摄景色的时候,拍摄的方式可以是从上而下,自左而右。于此相反,亦成立。又或者,由远而近。


①从右而左,《德州巴黎》中,我们先看到一片荒漠,镜头缓慢的往左摇。


 

②从上而下:《阿甘正传》是一根羽毛,镜头跟着羽毛缓慢落在一个坐在公园长椅的男人的脚边。

 


③镜头由远及近:这类镜头一般是交代一个大的环境,一个城市,或者一片山水等。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一个镜头随着水越过森林,渐渐逼近故事的发生地:一个善恶难辨的现代城市。



《大话西游》的开场也是类似的场景,镜头从一片水开始。在中,水象征着欲望,故不近水。故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寺庙一般修在山里,小和尚都是下山打水,空既是色。韩国导演金基德却经常将人和寺庙放在一片水上。



《蝙蝠侠:黑暗骑士》开场,镜头缓慢的向前推进,具有强烈的凝聚视线的作用,我们得知这是一个发生在城市的故事。


当拍摄完毕景色后,我们一般是拍摄置身此景的人物。当人物出场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从人物的背面开始拍摄,然后置换正面。就像刚刚做的《一代宗师》的示例。当然,也有主人公一开始就直面镜头。我们一般采取的思路,就是从脚摇到人的面孔,最后一个镜头一般落在人的面孔上。


当观众看到你的人物是谁的时候,才会对其倾心,才会信任,才会移情。明星一般选用面容漂亮的。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既然我们生的普通,到电影中带入一个比较好看的面孔,有何不可呢?


第一种,直接拍摄人的正面,特写为主。(这种比较极端而少见)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分切杀手莱昂的面部特写。在《独自等待》中也是这样开场介绍人物。


第二种,人物在某个场景内,人物是静态的,一般是从人的脚而上拍摄。《阿甘正传》,从人物的脚开始往上摇拍,最后落在人的面部。




第三种,人物从一个场景进入另外一个场景,  往往从背影开始拍摄起,从脚摇到上半身背影跟拍。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人物一开始就走动,当人物走动/跑动的时候,摄影机一般跟着人物走动。相类似的短片《调音师》,只是调音师拍摄背面,将镜头分切成特写。



第四个原则:切出镜头,视觉匹配原则,人的眼睛在看----所看的内容。

当我说我在看一个人。下一个镜头一般是我看到的东西。



如果两个人对视的话,在电影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逻辑,好莱坞式电影是讲述人的思维,并非完全陈述现实,并非每个人都要直白的说我爱你。在爱情片中,当一个人看向另外一个人,互相切换两次以上,甚至更多的时候,此时,所看的景物一般从远景变为近景,观众自然会对这种情感感同身受。如果需要强烈的情感,当中景置换为近景的时候,那就适当的将镜头对着人物的脸略微推进一些。



《大话西游》这一段,紫霞仙子先说话,孙悟空看到这个场景,随后推近至紫霞仙子的特写,镜头随之推近至孙悟空的特写。我们很明显可以感受到此时对方的感受。在我看来,推镜头就是一个强调情绪的镜头,当它放大的一个表情的时候,具有很深的凝聚力,其实它是在无限贴合人的情感。而拉镜头则恰恰相反,似乎更为舒缓,具有释放情绪的作用。


第五个原则:插入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动作的更加详细的细节。 


人物处于一个动态,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细微的小动作,有时候需要拍摄这些镜头。它的存在为了进行大量的细节补充。这也是电影区分电视剧的重要不同,电影中具有大量的细节,而且有时候渲染气氛和情感更切贴,相比电视剧而言,它短小而精致。


另外李安在《饮食男女》的开场做了详细的说明,做菜拍的这样好,此外,另外一个做菜大师蔡明亮曾在《天边一朵云》中用汤汁浇在粉条上,鲜艳,充满情欲。


(一)当人的行走/奔跑的拍摄方式:


掌握三角形原则,当人物开始走/跑步的时候,镜头一般要跟着他一起走/跑。拍摄人的正面,将有种朝观众跑来的冲击感。偶尔,我们会侧面拍摄的时候。我们偶尔会拍摄人飞奔的脚/人的面部特写。


此时,在电影中,奔跑的时候,往往被一个树墩子、一个栏杆、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一辆汽车阻拦一下。这样形成节奏感:“快--停顿,慢--快”,情绪上了有了起伏感,实际上,会增加一种紧张感和期待感。电影的逻辑是生活的升华版。所以,你在电影中很少看到有人买东西付钱,有人坐车付钱,这些通常会省略掉,因为比较无聊。如果一个人一直跑,就像央视转播一下没有任何波澜。

 

所以,不难理解,科布建团的时候,他飞快的跑到一个咖啡馆,短暂的语言不通后,又开始继续跑。



200部奔跑电影镜头混剪 - 腾讯视频


 这200部电影的剪辑逻辑,就是三角形机位图,构成剪辑逻辑,摄影机跟着人物跑动起来,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有时候会用长焦镜头,压缩空间,人跑起来会加速主人公奔跑的速度。


(二)追逐戏拍摄方式:




基本上就是三角机位图,加上正反打。一个交代两个人在追逐的镜头,如果是狭窄的过道的时候,往往拍摄一个大俯拍。在过道中往往是许多人,有些人会形成阻拦。如果没有阻拦,主人公一般也会推翻竹竿、推翻各种粮食或者水果等等。如果你喜欢看成龙的电影,他经常在狭小的街道这样干,竟然从没人管。


详细参考《盗梦空间》,科布被追杀的场景。



,有人出拳,就有人反击。,或者说,“正反打”的放大版,跟对话戏类似,这个是动态的“对话”。


最精彩的莫过于《西北偏北》飞机追逐的片段,希区柯克用极少的预算,将飞机追逐和人的奔跑巧妙的粘合在一起,只有几个镜头才拍摄飞机撞毁,实际上,这也是预算激发的希区柯克的智慧。



影史经典:希区柯克“西北偏北”飞机追人镜头1959


在《认识电影》这本书的179页有详细的分镜表。这本书的精装版非常酷,有点像《艺术的故事》这样的一本书,作为入门教程,非常有趣。



(三)双人对话拍摄方式。拍摄对话镜头,一般是有一个交代两者关系的镜头,然后正反打,随着对话的深入,一般是切换更加紧凑的景别。在对话中,注意两个原则:电影在模拟人的思维,而不是现实的时间,正反打对话切换快一些。第二,在对话中,听者的沉默也是一种言语。



有时候,这样的对话戏会拍摄的更加精细。比如《色戒》中王佳芝和易先生初次相识的的机位图。如果是单机拍摄的话,这也就意味着要多拍摄很多遍,或者提前做好的分镜。“预先看见你的电影”。



这个地方正好涉及到如何拍摄越轴的处理方式。


第一个拍摄一个客观镜头,拍摄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或者景色。比如在《色戒》中,当拍摄对话越轴的时候,拍摄“点燃的蜡烛”,拍摄弹钢琴的钢琴师,作为预备越轴的中间镜头。




第二个,骑轴,所谓骑轴,也就是在轴线上的一个镜头。一般人走路拐弯,或者开车拐弯走到不同的街道,就是这样处理的方式。




第三个,依照人转过头的视线,看向某个景物。A对着B说话,而后,转过头对着C讲话。应该对话的对象变化,所以轴线也随之变化。中间镜头一般用一个全景镜头。




在对话中,还有《让子弹飞》这种,几个人围绕着一张桌子,你一言,我一语,摄影机做圆形匀速绕圈,彼此摄影机不能让对方暴露。对了,说句题外话,《让子弹飞》模仿《革命往事》的痕迹太重了。



在拍摄三人镜头的时候,我们一般将两个人认定为一个主体,随后还是依照正反打镜头的拍摄技法。


在拍摄过场镜头的参考中,我们可以依照颜色或者相同形状进行置换。

比如《毕业生》中,利用相同颜色进行置换不同的空间。家中:黑色的枕头,酒店:黑色的床头。泳池:黑色游泳气垫。



这里顺便科普一个常识:许多大学生经常把这部电影当成情色片看,我个人建议应该多读点书。从某种程度上,这个故事具有双重意味:他就像新生代导演的一个影子,他们曾偷师于传统,不再屈服礼教,试图创造自己的乌托邦。里面的许多拍摄方式都是非常规式的,好像在赌气,又特别迷茫,一直到最后才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做自己,不要做任何大人。



利用相同的形状,进行切换场景。比如:阿甘回忆自己小时候,有时候,在电影中当一个人陷入回忆的时候,成年和童年的一般都是同样面对镜头。想一想《我的父亲母亲》当镜头对准那张相片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复原的过程,特别适合表现回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晓军将书包扔到天上,利用相似动作,掉下来置换了时间和空间,马晓军已经长大。同理,在《让子弹飞》中,闹钟被枪打到空中,随后散落下来,变成另外一个场景。



之后再补充持枪镜头的拍摄、打斗镜头以及亲密的镜头的拍摄。这里讲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技巧,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我们现在的拍摄更加有趣,但我们知道学习油画,往往从学习素描开始。这篇文章会无限次的持续删改和更新下去。我的导师常常告诉我:想要变成一名艺术家,先做一名合格的匠人。这个观点非常不赖。


这是一份极简的导演攻略拍摄图,坦白说,成为一名伟大的导演,技巧什么的可能已经不再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他们在研究一些人类的终极命题:人为何而来,人将往哪去,人与人之间能否交流,人的信仰在什么地方,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但,我们将生命的一部分交付于你,就希望你可以分享一个好故事。伟大的电影让我们变的更加善良。无论你是否能拍好电影,哪怕永远拍不好,但我希望你始终是一个善良的人。


本文转自豆瓣友邻 樹 的日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原文,关注作者的其他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