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土地与歌|高碑店市河头村高跷会考察手记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土地与歌”第25期,全部2个视频前24期高碑店市石辛庄音乐会南虎贲驿南乐会撞河村上四调剧团撞河村吵子会曲堤村武术吵子会前南里吵子会丁家庄十番会王亮西河大鼓,以及雄县葛各庄音乐会韩庄音乐会高庄音乐会古庄头音乐会北大阳音乐会邢村音乐会赵岗音乐会小庄十番会南庄子等三村吵子会十里铺音乐会开口村音乐会亚古城音乐会杜庄音乐会吹打班百荣梆子剧团连方书社东王村云车会已刊发,点击可回顾详情。


河头村高跷会考察手记

文/齐易 李天然 李泽人


春节期间是民间传统艺术的集中展示期,京津冀三地学者音乐类非遗考察组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始了第二波考察高潮。


2016年2月12日正是春节期间的大年初五,由河北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农大等高校的老师与研究生们组成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团队,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温馨,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之心与担当社会责任的情怀,来到了高碑店市肖官营乡河头村,对该村的高跷会进行考察、研究、摄录工作。


02.来到河头村,肖官营乡的领导已经在等待着考察组


03.管会人杨印贤在向考察者介绍高跷的构造


04.管会人杨印树在演示高跷的表演动作


05.高跷会本叫登云会,这是民国年间的会旗


大年初五这天市面上的店铺尚未开张,连街头卖小吃的摊贩也还在家里过年。为了解决早餐问题,早上出发前市文化馆杨馆长敲开朋友的门店,买到了一些面包与方便面,考察组的师生们草草吃罢,一路直奔河头村。


踩高跷属中国北方秧歌类歌舞的常见形式(踩跷的秧歌叫“高跷秧歌”,不踩跷的秧歌叫“地秧歌”),作为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表演者脚上绑缚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肖官营乡的河头村在高碑店市区东约23公里,一路顺风地赶到村里,肖官营乡的领导和高跷会的管会者们都已经在等候,他们热情欢迎考察组的到来。因高跷会把出会表演放在了当天下午,考察组就将预定方案稍作改变,先进行会员照片采录和信息登记、乐器与道具拍照等工作。


06.20世纪50年代初高跷会参加县里比赛获得的奖旗


07.王昕与刘诗洋同学在录入会员信息


08.霍雁诚在拍摄高跷会的道具


09.对高跷会管事者进行访谈:(左起)齐易、杨雨臣、杨印贤、程美善、杨庆昌、杨印树、赵聪


10.中午,高跷会的表演者在化妆,准备下午的出会,这是会里最小的表演者杨天帅


拍照及登录信息等工作告一段落后,大约在上午11时左右,考察组的齐易、赵聪二位老师对高跷会的五位管事者进行了访谈。他们首先回顾了村里高跷会的历史:据村里老人传说,这个会早在清代就已经存在,会里曾经存有标着“光绪三年制”的会旗一面,现在仍然有民国初年的会旗与龙旗多面。如此说来,这个会至今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至于起会的原因,管会者的说法颇有浪漫色彩:以前此地常常闹洪涝灾害,三官神(一般的说法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但是河头村高跷会所供“三官”为通天教主、原始天尊、太上老君)托梦给村民踩跷祭神以消灾,于是河头村就从外村学来了高跷会,此后村里就平安无事,甚至抗战时期日本人向村里打炮也未能伤及百姓。管会者的说法,体现了农耕时代民间百姓在无力与各种天灾人祸抗争的情况下寻求慰藉的心理,及企盼生活遂顺去灾祛病生活康泰的良好愿望,这正是传统社会里黎民百姓的普遍诉求,这些心态、诉求及其外化的表达形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跷会因承载民间信仰而成了破“四旧”的对象,会里“三国演义”等吊挂也全部被毁。但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老艺人们为了保护会里的东西,、道具等家当藏起来了。,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老支书杨振山组织大家收拾家当、重整人马,在村里流传百年的传统艺术又得以重新恢复起来。管会者们的叙述虽头绪稍显杂乱,但是在他们的争相发言中,使我们看到了这些传统文化局内人对自己代代相传的高跷会的挚爱之情。


11.表演者在往腿上绑跷


12.表演高跷时所穿的各种戏装


13.表演者在扮装


14.出会前程美善会长与管事杨雨臣代表全体会员磕拜“三官”神,据说这样才不会出事故


15.高跷会在街头的表演


大约下午两点半,高跷会的出会活动正式开始,会长程美善与管事杨雨臣首先依例代表全体会员举行上香仪式,祭拜“三官”,求福消灾。声声炮响,锣鼓喧天,整个村落显示出节日狂欢的喜庆氛围与音声景观,高跷会的表演就此开始。

河头村的高跷会又叫“登云会”(其它中国北方村落的高跷会因踩跷高立表演也常常有此名称),表演者扮演成《水浒传》里的十二类角色:鲁智深、花荣、时迁、孙二娘、公孙胜、肖恩、肖桂英、石秀、李逵、燕青、李俊、扈三娘(但是正月初五的这次表演缺燕青与李俊两个角色),原则上每类角色由两个人成双成对地扮演,所用的伴奏乐器就是表演者手拿或身背的小锣和腰鼓。除了表演者外,还有许多担任打旗先导、鸣放鞭炮、维持秩序等仪仗及服务人员,整个出行队伍浩浩荡荡声势壮观。

中国北方秧歌类的表演历来有三种基本形式:过街、大场与小场。“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边行进边进行的表演,“大场”是所有参演者的集体表演,“小场”是三几个人以唱为主的表演。


16.高跷会在街头的表演


17.行街表演


18.赵聪、刘潇潇、霍雁诚、刘诗洋在架设机器,准备拍摄大场表演


19.大场表演开始了


20.9岁的杨天帅小朋友的表演非常洒脱


河头村高跷会过街表演的起点是村委会场院,各类角色在出院门时都要有一段“亮相”式的绝活展示,由此形成高跷会表演的第一个高潮。接下来的过街表演以行进为主,全村百姓熙熙攘攘紧紧跟随在高跷会表演者的前后左右,表演者则在锣鼓节奏伴奏下积极与围观群众逗趣互动,形成一幅太平盛世的民间图景。考察组各个成员则跑前跑后占据有利地形摄像拍照忙个不停,将这一幅幅民间盛景尽收镜中。

高跷会行进到一块事先平整好的开阔场地后,表演者稍事休息,考察组拍摄人员则选择适当机位,谋划商议下一步拍摄安排。随着“托头”的棒喝指令,高跷会鱼贯入场围列成圈,开起了“大场”的表演。表演者各展绝活:“迈帽”(即一人抬起一只高跷向对面弯腰的人的头顶上掠过,此动作的技巧性较高)、“蹦高凳”(高凳大约与高跷同高,一腿紧随另一腿而跃过,有一定惊险性)、“抬杠”(两人踩跷抬一骑横杠表演人)等花式表演依次展现,体现了河头村高跷会较高的整体技艺水平。

但是传统秧歌类歌舞应该有的三几个人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的“小场”表演,我们没有在河头村高跷会这次表演里看到。这种传统表演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变异,有其内在原因:在农耕社会,叙事性的歌舞表演是非常吸引人的,许多民间典故、伦理故事都是人们津津乐道喜闻乐见的内容。可是在今天,叙事性的现代艺术形式太多了,电影、电视剧、小品表演,这些东西已经让人目不暇接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在此文化大势之下,叙事性的小场表演就显得魅力不在了,它的消失也是势在必然。


21.这种表演叫“蹦高凳”有一定难度


22.这种表演叫“抬杠”


23.表演结束,退场


24.考察组与高跷会的合影


25.完成工作任务,依依惜别


随着固定场地高跷花式表演的结束,高跷会的出会仪式接近了尾声,随着管事者的指挥,表演者鱼贯而行退出表演场地返回村委会,收拾服装道具结束活动。我们的考察工作也随之告一段落,大家与高跷会的会员们依依惜别。

明天的考察对象是孤株村的传统秧歌会,我们考察组一行期盼更多的新收获!

 

河头村高跷会考察摄录研究成果目录


考察者
齐易 刘潇潇 赵聪 王亚瑄 王昕
刘诗洋 霍雁诚 李天然 李泽人


考察时间
2016年2月12日

(一)视频

摄像:王亚瑄

制作:王亚瑄 赵聪

1.表演

1.1.高碑店市河头村高跷会2016年正月初五出会实况

2.访谈:

受访:河头村高跷会管事

采访:齐易 赵聪



 

(二)图片与说明文字

1.高跷会成员信息

1.1.图片(43张,摄影:刘诗洋等)

1.2.文字信息(录入:霍雁诚等)

2.乐器 道具

2.1.乐器、道具图片(21张,摄影:王昕等)

3.考察工作花絮

3.1.齐易摄工作照(附文字说明)

3.2.其他照片(摄影:赵聪、刘诗洋等)

(三)文字

1.考察手记

齐易 李天然 李泽人

2.研究文章

3.1赵聪:高碑店市河头村高跷会的调查研究

 

一个民间、民族和世界音乐的交流平台

微信公号:土地与歌/folk_music

荔枝电台:土地与歌/FM404427


长按二维码,关注土地与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