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独家专访丨浸入式戏剧:是真实亦是梦境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封面/上图摄影:Stephen Dobbie and Lindsay Nolin

剧场是一个特殊的空间?观众可以走动并参与其中?或许,你对于浸入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的了解源自于《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由Punchdrunk国际与上海文广演绎集团(SMG Live)联合制作的上海版《不眠之夜》将在年底进行首演。浸入式戏剧的热潮正由戏剧圈向外迅速扩散,它所引发的文化热议也在持续发酵。

准备好开始冒险了吗?

首次登陆亚洲,《不眠之夜》上海版的火爆程度可以说在意料之中。就在两个月前,这一剧目的预售创造了令业内惊叹的销售成绩——10,000张预售票在四天的时间内全部售罄。

《不眠之夜》的演出会在一个叫“McKinnon酒店”的神秘空间进行,每一次,观众都需要戴上特制的白色面具,分小组进入电梯间,分别被随机带到不同的楼层。他们所进入的每一个房间,细节都如同电影一般真实,剧中出现的所有角色也如同生活在戏剧中一般,真实而鲜活。


摄影:Stephen Dobbie and Lindsay Nolin

“我们邀请观众走进这个McKinnon酒店的世界,打破传统剧场的规则,就好像他们是穿过电影的镜头,来近距离地体验故事。”Barrett的主要目标就是挑战并改变传统的观众体验。这使他走出了传统剧场,将重点放在演出空间,强调与观众的关系。“

作为一种前沿的戏剧艺术形式,浸入式戏剧还打破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传统观演关系。艺术总监Felix Barrett聊起当初创作《不眠之夜》的灵感,他说起因是传统戏剧无法满足自己,“对我来说,传统戏剧是最为被动、最让观众处于被动的一种形式。我希望赋予观众一种力量,让他们在娱乐体验中为自己负责,让他们成为整个演出的核心、成为自己戏剧的主角。”


摄影:Stephen Dobbie and Lindsay Nolin

谁也没想到,Barrett的这一构想竟红遍了纽约,《不眠之夜》在纽约成功上演并驻演五年,令无数戏剧界、时尚圈等诸多领域名人趋之若鹜,Leonardo DiCaprio , Natalie Portman , Matt Damon , Madonna等一众好莱坞大咖也加入了戏迷们等候的队列。他也将浸入式戏剧推上了世界舞台,成为了戏剧界的一大流行趋势。

摄影:江帆

“我们希望观众在进入《不眠之夜》的戏剧世界时,能成为勇敢的冒险者,用自己的方式近距离地体验戏剧。 ”

N=NewStar

B=Felix Barrett


N:最初如何迸发出创作灵感?如何通过让观众参与冒险,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B:在大学攻读戏剧学位时,我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喜爱剧院。那时我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因为我发现剧场只是自我满足,它的机制完全是被动的。我开始思考,如何能让剧院重新变得危险?如何能将观众带出他们的舒适区,将他们置于一个紧张的、没有安全感的空间?

于是,我们把演出带出剧场,试图打破一切常规、安全的公式——比如,知道如何在观众席入座。所有现行的规则都消失了,观众将真正处于戏剧之中。一大片无人的空间被打造得像是电影场景一样。他们会感到迷失,他们将变得不确定眼下发生的事是否是本应发生的。这时,直觉占了主导,而在直觉基础上会发生十分精彩的展开。

摄影:Stephen Dobbie and Lindsay Nolin

N:你的作品似乎总是充满神秘感?

B:我想正是因为神秘才能激发起观众的紧张感,以及由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产生的恐惧和某种兴奋。人在探索、冒险、或者干什么不正当的勾当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紧张状态。我们让观众感觉到他们是那个空间中最重要的人,正在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而且越是参与其中,发现的秘密也就越多。

N:这样的紧张感是否在浸入式戏剧之外的媒介也可能实现? 

B:神秘作品这一体裁本身就能引发紧张感,看电影也可以获得完全相同的紧张感。在电影院里,你因为不知道主角将会有怎样的遭遇而选择遮住眼睛、捂住耳朵,但即使你闭上双眼,电影仍会继续。而在《不眠之夜》这样的浸入式戏剧中,必须要你控制自己的节奏参与其中才能继续下去。


肢体比语言更有表现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眠之夜》是一部舞剧,因为所有的元素由演员无声的表演呈现,配合道具、灯光以及舞蹈,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员只是单纯的舞者。

与Felix Barrett联合执导《不眠之夜》的Maxine Doyle也是整部戏的编舞,她说,“演员们要让观众相信他们是戏剧世界里的人,舞蹈并不仅仅是舞蹈,是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演员运用的是一种非常肢体化、视觉化的表演语言,来呈现角色、故事结构、人物关系和场景,并且这种肢体语言能够与场景空间和设计相结合。


摄影:Stephen Dobbie

N=NewStar

D=Maxine Doyle


N:《不眠之夜》中所有的演员都没有对白,作为这部剧的编舞,你的创作模式是?

D:Felix Barrett的理念是强调与观众的关系,这个理念与空间和形式息息相关,更甚于内容。他不满足于对话在空间中的效果,他创造的视觉形象比语言更能唤起情感。我既是编舞也是导演,我的主要职责在于找到肢体性的、动作性的沟通语言。

我发现肢体通常比语言更有表现力。在一个场景中,我们需要很快地传达出核心信息。这需要能够真正欣赏并解读文本,将它简化成非常清晰的、可实现的想法。和演员合作,他们也能在这个阶段进行即兴创作,来共同设计编舞。

N:传统戏剧每个人的观看体验是一样的。但《不眠之夜》希望每一个观众都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如何平衡群体活动和私人体验?

D:我认为在这部作品中,我需要提供许多的选择。这部戏是很厚重的,有很多的故事,很多可以跟随的人物,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如果观众们愿意,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物上进行他们自己的旅程。在这部作品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整体感,有些重要的群戏,这时大部分演员聚集到一起,因此观众也聚集起来,体验一种共同的时刻。


摄影:Stephen Dobbie

N:有没有一些特定的片段是你本人特别喜欢,会遗憾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

D:我只希望带来更多有趣的、有挑战性、有戏剧性的片段,能够让人们引起共鸣。但毕竟每个人的观感体验是不同的,可能有些我觉得非常令我激动的场景,有些观众看到一半就走了。作为创作者,你其实应该放开手——你创造了这样的作品,之后你就应该把它交给观众,相信他们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欣赏。

N:你认为Punckdrunk的创作方式中最让你觉得激动的是什么?

D:在《不眠之夜》的空间里,装置能够“说话”,空间能够“表达”。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性也是最令我感到激动的。当观众成了编舞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活跃地参与进剧目才能生存下去。如果观众没有在身体层面做出回应,体验会大打折扣。


摄影:Stephen Dobbie


让“梦境”升级

《不眠之夜》上海版是由Punchdrunk国际与上海文广演绎集团(SMG Live)联合制作的。和以往“原封不动”引进国外剧目的做法不同,SMG Live副总裁暨《不眠之夜》上海版制作人马晨骋透露,这次的演出是一个“进阶版”,甚至为此彻头彻尾改造了一栋“烂尾楼”。


“很多在世界各地、甚至中国兴盛起来的浸入式戏剧,其灵感来源都是《不眠之夜》。”

N=NewStar

M=马晨骋

 

N:制作《不眠之夜》上海版时最大的挑战是?

M:一般的戏剧如果定下来做,无非就是磨本子、场景、演员排练,直到最后演出。但为了制作这部剧的场景,我们对一栋“烂尾楼”进行了改建,基础设施、水电等等,再到内部的软装和戏剧层面的装潢。所以说,这次不仅仅是做了一部戏,甚至还盖了一栋楼。

N:在内容上,《不眠之夜》上海版与原版有哪些不同?

M:这部戏不同于以往的一些版权合作作品,可以“原封不动”地从百老汇舞台搬到上海来演出。而对我们团队来说,《不眠之夜》算是个全新的制作。首先,场地的不同决定了所有房间的设计都不一样。其次,这部戏是一种体验,最为关键的部分和对于整部作品的艺术把控都在于动线的设计——如何让这28个演员在楼里面既有分开的表演也有汇聚的表演,让我们的观众有时可以分开去看戏、有时也可以聚起来看戏。什么时候将一条主线作为一个故事独立成篇,但同时28条线索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Punchdrunk团队会提出一个结合先前在纽约、伦敦做浸入式戏剧经验的方案,而中方团队提出一个现地化的改变方案,最后双方一起探讨如何来呈现。在上海版中,还加入了中国故事元素和主线。


摄影:Stephen Dobbie and Lindsay Nolin

N:道具也都是重新制作的?

M:所有的道具都是由一个完整的电影场景制景团队和我们的舞台布景团队一起完成的。可以说,现场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直接用作电影拍摄,因为大到橱柜,小到茶杯、木梳、镜子、牙签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于放在桌上、抽屉里的一片纸,上面的字迹都是由美工师、道具师手写出来的。即便不看表演,光是身处这栋楼,就可以感受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氛围。

如果要真实地还原老上海酒店的质感,我们从美国的复古店里搜罗来整整七个集装箱的古董家具。每一个道具都会为剧情留下线索,这些线索将观众和剧情结合起来。对于观众来说,在看演员表演的同时,感受场景同样很重要。

N:《不眠之夜》上海版的Slogan是“进入真实的梦境”,你们希望给到观众怎样的体验?

M:整部剧所有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为了突出“进入真实的梦境”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带给观众一种幻觉——你不知道现在是几点,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也不知道现在在做什么。我们想要营造的是一场梦——当你离开这栋楼的时候,你似乎觉得自己在那个场景里那个场景,梦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可能已经记不太清。


摄影:Stephen Dobbie and Lindsay Nolin


*文中部分信息和素材编译自Interview, The Telegraph对《不眠之夜》纽约版和伦敦版的相关报道。


采访/文字/编辑:Gloria、J.Y

摄影:Stephen Dobbie、Lindsay Nolin、江帆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请戳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