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科创人才]科创中心人才新政一周年 39位留学生留沪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据《青年报》报道,匈牙利籍姑娘莫兰回忆起在上海工作快一年的点滴,提到最多的还是对“人才新政”的感谢。2015年7月颁布的“实施意见”明确,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到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目前已有39位应届外国留学生成功在沪就业。


  “时间过得很快,我已经在上海快工作一年了。”匈牙利籍姑娘莫兰回忆起在上海工作的点滴,提到最多的还是对“人才新政”的感谢。“如果没有对留学生的政策支持,我现在就没有办法在中国工作了。”


  莫兰口中的“政策支持”指的是2015年7月颁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到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工作中:“像中美联系之桥”


  “缘分。”被问及为什么留在上海工作,匈牙利籍姑娘莫兰用中文这样回答道。


  2015年6月底,莫兰从上海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获得研究生学历,她陷入了回国还是留在上海的“纠结”之中。“当时想留在上海工作,锻炼自己。”然而她明白,外籍研究生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才能在上海工作,对像她一样的应届生来说,根本没有通路。


  偶然的机会,她在手机上看到了《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推送。应届外籍研究生有机会在上海工作的消息一下破解了她的纠结。


  找工作留在这里!莫兰看到政策允许后,忙不迭地向合适的公司投递简历。经过面试,莫兰最终选择到沪上一家医疗公司就职,做总经理助理的工作。


  “我像中美联系之桥。”莫兰平时除了行政工作外,主要负责与美国合作方进行沟通,并与在中国的客户反馈交流。熟练掌握中文的莫兰,平时还可以用拼音在微信上与客户沟通。她已然像公司的中国员工一样,在这个工作流程中处理得游刃有余。


  中文怎么学得这么好?莫兰说自己学习中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读大学二年级时,申请到了至东北师范大学交换的机会,并且用一年的时间“苦读”中文。“毫不夸张,当时从早上8点学到晚上。”一年的交换时间里,莫兰的中文已经到了可以日常沟通的水平。加之2012年,重新回到中国的她到上海财经大学先修了一年的商务中文,对语言的掌握水平“蹭蹭蹭”地提高。会匈牙利语、英语、法语的莫兰,逐渐也可以掌握商务中文。


  不过莫兰说,因为语言的缘故,她在工作上的压力也不小。刚进入医疗行业,莫兰对该领域的词汇很陌生。一开始经常遇到不会的词,无法理解的她只得搜罗厚厚一叠的文件不断学习。不过学习能力超群的她很快适应了工作的内容,与经理一道参加会议时也慢慢能听懂所有人的发言。在校园内学习企业管理的她跟着老板实际了解了企业做跨国生意的流程,对她来说都是超脱学习范围外的职场“干货”。


  在她看来,亚洲是充满了挑战性的地方。“中国发展很快。上海更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地方。”在上海学习工作,莫兰觉得:“这是年轻人的生活。年轻就要挑战困难,过不一样的生活,不是吗?”


  一年感悟:感谢在上海继续发展


  “很感谢上海的新政策。很难想像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我现在会在哪里。”莫兰回想起一年前看到新政时,和留学生在群里激动地讨论新政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作为其中的“幸运儿”在上海工作了整整一年。她所在的公司人事评价,莫兰学习能力强,在学校里就是“高分学霸”的她,在工作上表现得更是高效率且让公司高度满意。


  莫兰私下透露,今年刚与她结婚的丈夫也是在上财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今年丈夫即将毕业,她也无比期待老公成为第二年申请“新政”留沪工作的留学生。莫兰对下一个未知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沪深造。2014年,上海市共有来自187个国家和地区的56027名外国留学生在本市招收外国留学生的37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比2010年的43016名增加13011人,增长比例为30%。其中,硕士生与博士生分别为4200人和1100人,比2010年的2853人和667人分别增加了47.2%和64.9%。学习期限超过6个月的长期生为39372名,占总数的70.3%,比2010年的30530人增加了29%。自2015年7月对在沪应届硕士留学生工作申请以来,目前已有39位应届外国留学生依托新政策,成功在沪合法就业。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