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纪实摄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将近三年前做的一个Keynote. 当时的解说词装在肚子里,见图说话。

换成网页只好在图与图之间加文字,稍微破坏了原有形式。


纪实摄影是个涵盖很广的范畴,这个Keynote只做普及性介绍,不敢求全和深。取这个名作为主题,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商业摄影、时尚摄影等摆拍类的。只就字面讲,风光摄影、体育摄影、野生动物摄影也都是一种“纪实”,但不归入“纪实摄影”。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简称HCB. 名字能有简写的都不简单,他是摄影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决定性瞬间”应该影响过其后所有自认是在“摄影”的人。最活跃的时代是20世纪30—40年代。


年轻时几乎从不出镜的布列松,只能找到他少数的照片,其中就有这张颇带神秘色彩的。



左图:布列松作为一个街拍大师,手里的徕卡相机长期将快门放在1/125秒,那时的镜头也没有太大的光圈,将对焦放在5米以外,保证了景深,然后用猎人的眼光去捕捉瞬间。


徕卡相机,传奇的品牌后面因为有传奇的大师和传奇的作品。


右图:布列松学绘画出身,摄影构图严谨优美。



我们身处三维世界,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背着相机在街上逛,会不会想到走到这样一把楼梯上会有这样的画面?大师就能在脑子里构建一个三维世界的二维截面:最恰当的画面线条。再等一辆自行车过来,动静相宜。


不是会用相机就会拍照。



又一幅绘画般的作品。

都说布列松最爱用50mm镜头,我注意到的是,那时代的50mm镜头还有比较明显的边角变形。



如果少了画面中的人的话,整个画面会呆滞不少。除了能抓拍,还得能等。



难得见到布列松将同一场景的多张照片都保存下来,想来他也很喜欢这两张。

破开的墙面,特别有种在平面上实现3D效果的感觉。上面一张小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场景很生动;第二张3D效果更好:)



布列松走过的地方很多,到现在我也认定,爱摄影的,其中一个要素必须是去过的地方必须足够多。

他于1948、1949交替之际来到中国,留下不少中国的照片。


左图:那个时候,就算京城对洋人已经不稀奇了,但要是有个老外抬着相机拍你,我觉得很难有这样特别自然的神态。但相机高度又确实是在眼睛位置,大师是怎么做到的?


右图:远处是建于1934年的百老汇大厦,1951年改名为上海大厦,今天依然还在。显然意在对比当时国际大都市的摩登大厦和底层苦劳力。现在看比较平淡,你在无数地方也能拍得到这样的照片。



罗伯特卡帕身上有种社会名流式的花花公子气,能玩会玩。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41岁时踩中了身亡。


名句: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卡帕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他冒险拍摄的72张底片,却由于洗相技术员的匆忙处理而报废,仅剩11张。晃动的画面正好表现了当时战场上的紧张激烈。



一个中弹不久的士兵,可以看到鲜血流出流出来的样子。



名作《中弹了》。

一般人在遇到这种身边有人中弹的时候,最常见的反应会是立马卧倒,为自己找掩护。但是罗伯特卡帕的生理反应居然是迅速按下快门。


近年有一些关于这张照片是伪作或摆拍的争议,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无法辨别真假。但可以确定的是,它能有争议,首先因为它实在太著名了。



刚好在一个展览上拍到,它被用作《Life》杂志1938年5月16日刊的封面。



1938年汉口,国共联合抗日阵线,。卡帕当时25岁。


照片并排出现有点像他们在同一间房里开会,应该不是,。



1938年徐州台儿庄,战役之后守卫或受伤的士兵。在战场上来说,他们受的都只是轻伤,如果是重伤,已经没法动弹了。这样的轻伤,在和平时代看来已经不轻。



希区柯克和英格丽·褒曼在《美人计》片场。

卡帕为什么会在这儿?因为他正和褒曼恋爱。



尤金史密斯被称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摄影师。



内容残酷,画面极美。



美军士兵在中途岛发现一个重病的婴儿。



五十年代的日本,大量工业废水直接排入熊本县水俣湾。人们吃了渔产,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就产生震颤、失明、身体弯弓直至死亡。这种怪病被称作水俣病。这张《智子入浴》,表现的就是一个身患水俣病的女孩智子,母亲在帮她洗澡。



画面让人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像。西方文明轨迹清晰,摄影直接从绘画雕塑中吸取养份。



1971年,尤金史密斯拍摄了一整组名为《水俣》的报道图片。



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通往天堂之路》。

拍摄的是尤金史密斯自己的两个孩子。在今天来看这张照片,虽然很优美,但已经脱离了背景: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举办了一个名为《人类一家》的摄影大赛,画面中两个弱小的小孩子,从黑暗走向光明,特别能契合当时世界的气氛。



作为顶级导演,年轻时的库布里克必须一脸文青相。



这是剧照吗?

导演对画面的构思和处理跟纯粹的摄影师不一样,他更懂营造一种“画面之外”的想象。画面里远景是杂技表演者,近景一位男子,4个人,却在观众脑海里构建出一个周围人很多,嘈杂热闹的环境。



这又是剧照吗?

我没法确认这位男子到底是在等待面试还是等待看病,旁边女士腿上放着的一叠简历或者病历完成了对环境的介绍。而我们能够从这很局限的画面中感受到年轻男士的拘束和紧张。



用口红写下I hate love,如果这不是戏剧彩排一类的,我无法想象当时身为记者的库布里克不过是挂着相机到处走,然后就拍到了这样一幕。



如果我是评委的话,看到这张照片就已经把一等奖颁给他了。


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观察一个场景,无论是转动脖子还是转动眼睛,基本是无意识的,靠这样的动作完成对全景的收集。但照片就是一个死的二维截面,要给人足够的信息量,很多时候就得用镜子。

镜子外的物件首先表明了场所:浴室。大镜子里米蕾娜在为雷吉擦洗身子。小镜子里面透出米蕾娜从容的表情,这已经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滴在桌子上的汤汁显示这是一个身体不太受控制的病人。



要么在扶他起床,要么在为他换衣服,不平衡的构图让这个动作显得吃力。



远处被小灯照亮的像。



前景被虚化掉的电视机里正演绎着一部爱情片,米蕾娜的眼光角度正好使两个元素关联起来。



将病人压到整个画面的边角,显示出他时日不多,同时又留出位置给了针水,以及左边的圣母像。


荷赛年度画册里只选登了6张,官网上贴出的数量要多一些。记得摄影师用的是尼康数码单反,显然是后期处理成黑白的。器材不重要,怎么拍才重要。



自己做一个演示,当然要夹带私货。排在大师们后面沾点光。



摄影关乎距离。小孩子最没有距离感,也不会掩饰,通常都能够抓住他们最好的表情。



下图比较平淡,但是妈妈说这张照片中自己的背影让她想起了她的妈妈。如果达到了这个效果,那也算一张好照片吧。



数码转黑白有时效果很棒。



黑白胶片有自己的个性,但个人感觉数码+后期越来越接近了,最主要的差别是拍摄时态度的不同,按快门慎重与否的区别。所谓“老照片感”有一半来自于老镜头。



右图用了一台老相机,修过对焦还是不准。很可惜小朋友给了一个最好的表情。






…………………………

后:


既然讲了决定性瞬间,也应该提提“非决定性瞬间”的罗伯特弗兰克,限于篇幅,没提。


中间很想加入的是“关于表达——戴安阿勃斯”

想来想去她的锐利不太适合向门外行介绍,她不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美,甚至是追求“不美”。她的照片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