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物摄像交流群

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转型的挑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胡兴昌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中生物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

作者简介


全国高中生物新课标即将颁布,课标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了基于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了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学思想方式的改变,同时也要求教育模式、内容转型和重塑。由此,如何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 实施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教师是关键


实施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教师是关键。第一,要让教师真正理解课标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总目标),它是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与内涵,并融入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与教学风格,再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第二,要让教师真正理解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本质意义,只有教师具有自觉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的意识,具备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真正落实课标精神。第三,要让教师了解和掌握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使教师清楚生物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梳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本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如何彰显学科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二、如何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高中生物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设计上具有指导和引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上位概念,它的实施是要通过具体措施才能落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践行核心素养的能力,是广大一线教师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对高中生物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的分析,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形式。


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创新知识能力、适应未来社会能力以及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主观意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根据生物学特点,采用多元化、开放化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视角去思考教学,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学习习惯,感受他们在学习中的内心体验。

2

挖掘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生物学科的性质与特点,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分析并细化本学科知识体系对学生发展所能起的独特作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活动中习得学科知识,成为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并贯穿学生终身。

3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教学可以主题活动展开,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思维与沟通互动的课题及其情境,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每个主题包含教学内容直接有关的真实事例、新颖的背景、直观的感受、引人入胜的情境,用浸入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感受,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来解决生活、生产实践中与生物有关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隐性生成,同时,又能反向加强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

4

强化问题化学习,问题指向核心素养。


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如何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氛围,是基于核心素养问题化学习的关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启发思维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原则设计问题。问题设计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具有可及性、实践性、多样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点,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显著的生物学科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并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锻炼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加强跨学科整合,融入STEM教育元素。


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界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柔性的、互通的。立足于生物学知识体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意识,改变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目标制订入手,整体认识三维目标,以教学目标整合为抓手,在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知识的跨学科融合,以便促进“教”与“学”的整合,更好地帮助学生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桎梏,养成跨学科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能力,提高面对复杂陌生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

6

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核心概念凝聚着整个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是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所在,具有排他性、兼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它是学科的灵魂。因此,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要梳理和精选能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较大价值、相关性高的、迁移可能性较大的、时效性长的核心知识,并将其融入具体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主动建构知识。



践行新课标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教育创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利益出发,来认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对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作用。21世纪,世界范围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撬动了教育模式转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例如,美国工程师办学的ALTSCHOOL就是一个探索和创新教育改革的例子,它是建立在基于现有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的“快速自我修复”的教育生态系统。它不是用某种工具或平台去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而是把技术渗透到教育每个可以改变的环节,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系统。同样,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掌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行为特征,在理解的基础上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教学的每一个可能的环节,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建构,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把蕴含在学科课程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即核心素养的表现行为),和无形但可感知的内隐部分(即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性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本文为原创文章,其他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